夏日炎炎,游泳池成为人们消暑纳凉的热门选择。然而在清凉畅快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皮肤健康隐患。公共泳池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卫生条件不达标或个人防护不当,很容易成为皮肤病传播的 “温床”。从水里出来皮肤上就起斑斑起点点,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耍出皮肤病了。
泳池中易感染的 5 种常见皮肤病
01
真菌性皮肤病
这是泳池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包括足癣(脚气)、体股癣等。真菌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命力极强,泳池地面和更衣室是高发区域。感染后会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脱屑等症状,足癣患者还可能出现水疱、糜烂,若搔抓后接触身体其他部位,还会引发交叉感染。
02
病毒性皮肤病
以跖疣、传染性软疣最为常见。跖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常通过接触泳池地面传播,表现为足底粗糙的硬疙瘩,行走时伴有疼痛;传染性软疣则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皮疹为半球形丘疹,中央有脐凹,多见于儿童群体。
03
细菌性皮肤病
脓疱疮是典型代表,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所致。患者皮肤出现脓疱,破裂后形成蜜黄色结痂,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若泳池水中细菌超标,健康人接触后可能在皮肤破损处引发感染。
04
过敏性皮肤病
部分人群会对泳池中的消毒剂、防腐剂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起丘疹,严重者可能出现水疱或脱皮。这种情况在过敏体质人群中更为常见。
05
寄生虫感染
虽然较为少见,但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可能通过污染的池水侵入人体,引发皮肤溃疡或其他系统感染。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露天泳池,感染风险会明显增加。
科学防范,让泳池畅游更安心
选择正规运营的泳池,确认其卫生许可证和水质检测报告公示齐全;入水前先淋浴,减少皮肤表面的污垢和油脂,降低污染物进入泳池的概率;佩戴泳帽、泳镜和专用拖鞋,避免头部皮肤直接接触池水,减少眼部感染和足部接触传播风险;若皮肤有破损、伤口或湿疹等问题,应暂时避免游泳,防止病原体入侵或加重症状。
游泳时保持健康习惯
避免在泳池中搓澡、挖鼻孔或揉眼睛,减少黏膜接触病原体的机会;控制游泳时间,建议每次不超过 1 小时,避免皮肤长时间浸泡导致屏障功能下降;不随意使用他人的毛巾、泳衣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游泳后及时清洁护理
离开泳池后立即用温水淋浴,彻底冲洗身体,减少消毒剂和残留病原体在皮肤上的停留;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清洁皮肤,避免过度搓揉破坏皮肤屏障;淋浴后及时擦干身体,特别是腋窝、腹股沟等褶皱部位,保持皮肤干燥;涂抹保湿乳液,补充皮肤水分,修复因浸泡受损的角质层;若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诊治,避免病情加重或传染他人。
线上咨询扫码添加




欧阳诚军简介

欧阳诚军,岳阳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皮肤美容主诊医师。199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大学皮肤病医院进修,2002年于北京黄寺美容医院进修,岳阳市皮肤病性病协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副主任委员,岳阳市第一届皮肤病质量控制协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多发病、常见病及面部损容性疾病诊疗,获2013年度岳阳市十大名医荣誉
免责声明:本文仅做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于正规医院就诊,谨遵医嘱。其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来源:岳阳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