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夜哭郎”,小儿推拿来帮忙

来源:智慧岳阳 发布时间:2025-04-17 09:19:53


“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这首民间歌谣道尽了无数家长面对宝宝夜间哭闹的焦虑与无奈。

图片

小儿夜啼多见于1岁内婴儿,表现为夜间定时哭闹、难以安抚,或睡中突然惊醒、啼哭不止,长期如此不仅影响孩子生长发育,更让家长身心俱疲。中医认为,夜啼多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通过辨证推拿可调和气血、安神定志。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为家长提供一套安全有效的小儿推拿方案。

图片

一、夜啼≠矫情!

图片

中医眼中的“夜哭郎”

生理特点:婴幼儿“心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刺激或内伤饮食影响,导致阴阳失衡、神魂不安。

常见病因(需辨证施治):

📍脾寒腹痛:哭声低弱、手脚发凉、喜蜷缩趴睡,便溏夹奶瓣。

📍心经积热:哭声响亮、面赤唇红、烦躁蹬被、眼屎多。

📍惊恐伤神:突然惊哭、睡中易醒、紧抓大人、指纹青紫。

📍乳食积滞:夜间哭闹伴腹胀、口气酸臭、大便酸臭或便秘。

🚨警示信号:若伴随发热、呕吐、皮疹或哭闹时双腿蜷缩(警惕肠套叠),需立即就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小儿推拿

图片

夜啼调理四步法

基础准备:室温26-28℃,双手洗净搓热,可用婴儿抚触油润滑;选择宝宝清醒或浅睡时操作,避开餐后1小时内。

1. 安神定志核心手法

揉小天心(安神要穴):

定位:手掌根部,大小鱼际交界凹陷处。

操作:用中指指腹顺时针揉100-200次,力度如羽毛拂过。

作用:镇惊安神,缓解惊吓引起的夜啼。

图片

清心经(清心火):

定位:中指末节螺纹面(从指根到指尖)。

操作:拇指从指根向指尖直推100次,动作轻快柔和。

作用:适合心火旺引起的哭闹、入睡困难。

图片


2.调理脾胃组合套餐

补脾经(健运脾胃):

定位:拇指桡侧缘,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拇指从指尖推向指根200次,速度均匀。

作用:改善脾虚寒导致的夜啼、消化不良。

图片

摩腹(消积导滞):

手法:掌心对准肚脐,顺时针轻摩腹部3分钟。

技巧:想象在腹部画“の”字形,促进肠道蠕动。

图片


3.温阳散寒关键穴

推三关(温补阳气):

定位: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拇指或食中指并拢从腕推向肘100次。

适用:手脚冰凉、脾寒腹痛型夜啼。

图片

揉外劳宫(温中散寒):

定位:手背中央,第2-3掌骨间凹陷处(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拇指按揉1-2分钟,力度稍重(以宝宝不抗拒为准)。

图片


4.镇惊止啼特效穴

掐揉五指节(安神定惊):

定位:五指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拇指逐一掐揉各指节3-5遍,先掐后揉。

作用:缓解受惊后夜啼、睡中惊跳。

图片
图片

三、饮食禁忌

图片

哺乳期母亲忌食辛辣、咖啡、巧克力;已添加辅食宝宝晚餐忌油腻难消化食物。

图片

四、家长必知的“安睡法则”

图片

🌟 环境调节:睡眠区光线柔和(建议使用红色暖光小夜灯),室温保持22-24℃。播放白噪音(如雨声、海浪声)掩盖突发声响。

🌟 建立昼夜节律:白天小睡不超过3小时,傍晚避免过度兴奋游戏。

🌟 固定睡前仪式:抚触→换尿布→喂奶→轻哼摇篮曲。

🌟 安抚技巧:“袋鼠抱”:让宝宝贴于家长胸口,感受心跳和体温。

🌟 按摩耳廓:用指腹轻揉耳垂至耳尖,重复10次。

图片

五、注意事项

图片

推拿每天1次,连续3天后观察效果,可持续1周;

操作后若出现短暂哭闹加重,需暂停;

早产儿、皮肤破损、发热期间慎用推拿;

顽固性夜啼需排查维生素D缺乏、过敏等因素。


中医典籍启示

《幼科发微》云:“小儿夜啼,非独饥寒,多因神怯。”现代研究证实,轻柔的抚触推拿能刺激皮肤神经末梢,促进5-羟色胺分泌,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记住,父母的耐心与科学护理才是最好的“安神药”。当“夜哭郎”变身“安睡宝”,那些深夜的疲惫终将化作成长的欣慰。

温馨提示

小儿推拿需辨证准确,特殊情况随诊,咨询地址:岳阳市妇幼保健院二楼儿童保健与康复医学中医保健门诊咨询(儿保科 熊猫区C02、C03诊室)

咨询电话:0730-8600545



线上咨询扫码添加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仅做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于正规医院就诊,谨遵医嘱。其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来源:岳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与康复医学中心

责任编辑:彭旭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