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长江流域水生态洞庭湖水域考核试点监测工作完成

来源:智慧岳阳 发布时间:2023-10-27 18:50:39


岳阳广电全媒体讯(记者 名虎 倪佳慧)水下的底栖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作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被誉为水下哨兵。在近日由生态环境部主导的2023年秋季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工作中,科研团队顺利完成了洞庭湖水域共30个考核监测点位的采样,采集到多种存活于洞庭湖底部的生物群。


从长江干线荆江段沿三江口进入洞庭湖,中国环监008号水上移动监测船舶正式开启对洞庭湖水域的考核试点监测工作。这一次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洞庭湖断面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浮游植物等水生态指标现场采样。随着洞庭湖水位下降,不少滩涂重新裸露出来,在位于洞庭湖君山岛附近的一处采样点,两名采样人员分工协作,利用各式设备仪器将采集到的洞庭湖水体进行分类封存。这种采泥器专门用于打捞湖底表层的泥土,由于无法判断水下湖底泥土的状况,采样人员只能随机将采泥器投入到湖中,从四个方位打捞湖底泥土。


生态环境部长江局科研中心生态室工程师陈丽雯  这是我们大型底栖动物它的一个定量的采集,我们用采泥器要打总共要打四分之一也就是四斗,因为这个采泥器容量是十六分之一的,所以我们要在四个方位打上四斗,采样的要求是它至少要打够三分之一,就是它要打够三分之一,这才算是一斗正确的泥,这才能够作为我们定量的标准。


经过反复地投放,在连续采空十多次后,终于打捞到了所需要的泥土样本,不少螺蛳和贝壳类的活体生物夹杂在泥土中,为保留样本新鲜度,采样人员回到水上监测船后立即开始对样本进行分析监测,通过这种孔径不到1毫米的网具将样本中细小的泥沙反复筛洗,直至清洗后的水变清澈后倒入白瓷盘内,通过肉眼观测挑拣出泥土中的生物活体。


生态环境部长江局科研中心生态室助理工程师 熊少凯:我们就主要还是通过肉眼来找这个底栖动物,然后我们可以手中用镊子来把这些杂质或者腐殖质,尽量一点一点扒开去找一些底栖动物,水生生物这些东西,就相当于给长江水态做体检,我们就来判断这个地方的体检分数是好还是不好。


除了现场对水生生物采样以外,船底搭载的自动水质在线监测仪正实时对洞庭湖断面的十多项指标参数进行数据监测,船舶在航行期间将湖底的水或泥沙抽到舱内后,对水体快速进行分析,相对于过去人工采集后回来分析,效率提高了20倍。


生态环境部长江局监测与科研中心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技术负责人 张静 它其实可以供我们来进行对我们的沿江或者我们要监测的区域的水质进行一个预判,就是说看一下我们这个水质的一个变化情况,其实也是一个及时反映的一个情况,相对于我们人工监测的话它可能反映的更及时更快速,也为我们做管理支撑提供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撑,目前来说的话因为其实咱们长江干流总体来说现在水质总体根据国家的那个生态环境部发表的那个公告来说的话水质是比较优良的那个二类水体。


据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联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共同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2年)》显示,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稳步实施,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恢复态势,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土著鱼类193种,比2020年(同监测点位)增加25种。长江干流科研监测的单位捕捞量比上年增加20.0%。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约1249头,与2017年相比,数量增加23.4%,年均增长率4.3%。四大家鱼、刀鲚等资源恢复明显,刀鲚能够溯河洄游至历史最远水域洞庭湖,多年未监测到的鳤在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和通江湖泊多个水域出现。长江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与2021年持平,但相较于2018年提升了两个等级。在栖息生境方面,《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栖息生境状况总体稳定。长江干流水质为优,干流国控断面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生态环境部长江局监测与科研中心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技术负责人 张静:与水质的变化不一样的是就是生物的变化的话它其实是一个慢慢的一个累积效率的反映,它可能通过它的群落结构或者它的物种数或者其他的一些变化,或者能反映我们整个环境会是变好还是变坏,那么通过这个变化的话,我们也能够为我们的管理部门或决策部门的话,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能够就说对于这个开展这个水体里面的修复或者是说进一步的去维护它的话提供一定的就是说技术支撑,技术支撑的一个依据吧。


责任编辑:周冰冰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