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广电全媒体讯(记者 谢木子 李亚麟 汨罗台 张为 胡清)在任弼时短暂而壮丽的人生日历上,不仅留下了“为革命想得多,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奋斗足迹,还写着“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今天的《红星耀巴陵》,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任弼时行有“三怕”、心有无私的精神殿堂。
一怕工作少。任弼时恪守“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1950年5月,他结束在苏联的治疗,一回来就写信给中央书记处,要求恢复部分工作。毛泽东批示:“每日不超过四小时。”可他依然每天抱病工作八个小时以上,只想尽心竭力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多做一点。直到去世前,他都还在研究抗美援朝的战局。
任弼时纪念馆讲解员胡晗玥:这是他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时的工作笔记,上面详细记录了大量的日常工作,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超负荷的工作量。
二怕麻烦人。建国后,任弼时住在北京景山东街,房子狭小,还紧挨着嘈杂的马路。为了照顾他的工作和休息,组织上建议搬家。
任弼时小女儿任远芳:我爸爸说,那个地方你要换的那个房子,都是机关的人在那儿住进去了,你再让人家搬家,这样不合适,不能这样,我爸爸坚决不要。
任弼时纪念馆讲解员胡晗玥:这张照片的背景就是任弼时当时的住所,景山东街,他说,房子能将就着住,就不给组织上添麻烦了。
三怕花钱多。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为任弼时配备了一台苏制“吉姆150”专车。他总是叮嘱工作人员:把事情集中起来办,减少用车次数,节省汽油。
任弼时纪念馆讲解员胡晗玥:展柜里面陈列的这块毛毯是在长征时期组织分发给任弼时的战利品,看上去已经是十分破旧了,但他从长征一直用到了逝世的1950年。
任弼时投身革命30年,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经办的人事、经手的钱财成千上万,但他一直恪守“为党为民,廉洁奉公”的原则,正是这种凡事不怕苦了自己就怕为难党和人民的三怕,彰显了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公而忘私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