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道法教授介绍
科室公众号
田教授 医案
耳漏案
戴某,男,37岁,岳阳华容人。
初诊(2014年8月12日):主诉右耳前瘘管反复感染14年。父母代诉患者先天就有耳前瘘管,大概5岁时因一次重感冒后耳前瘘管开始红肿,曾在当地医院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好转,后又经多次手术治疗,但右耳瘘管仍易反复感染流脓。平时饮食欠佳,好挑食,常觉四肢乏力,大便偶有便溏,经常不成形,舌淡苔白,脉细缓。检查见患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右耳前有一针眼大的瘘管,管口周围稍微肿,可自瘘管内挤出稀薄脓性分泌物,探之管深0.2cm左右。
辩证分析:脾胃虚弱,邪毒阻滞。患者耳漏本先天肾气亏虚,后天手术及治疗损伤正气,且后天脾胃功能紊乱,脾主运化功能更差,以致土不能克水,使局部水液停留失运,水液不运日久成痰浊秽水循道而出。
诊断:耳漏(先天性耳前瘘管)。
辨证:脾虚毒滞证。
治法:健脾益气,托毒排脓。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30g,茯苓20g,熟地15g,党参20g,白术10g,当归20g,白芍10g,川芎10g,肉桂3g,炙甘草5g,乳香8g,没药8g,穿山甲10g,皂角刺10g。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4年8月23日):瘘管较前变浅,脓液减少,加大生黄芪至40g,继服10剂。
三诊(2014年9月2日):瘘管开始闭合,瘘管内已挤不出分泌物,患者整体情况明显好转。嘱其改服十全大补丸和归脾丸,每日2次,连续服用2个月以巩固疗效。
关于耳漏病,田教授有话说:
耳漏,多为先天性家庭遗传因素所致,婴儿时期可在耳部相应处发现明显窦道外口,平时瘘管不感染时无异常表现或可见少许液体状物质渗出,但当受外界刺激时可感染形成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流脓。临床上耳漏患者,多由于感染后来诊,耳漏处分泌物大多成脓性,有腥臭味,且耳漏的窦道较深,目前耳漏首选手术治疗。
中医认为耳漏多属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虚弱,邪毒滞留所致。若手术及相关药物处理无效,瘘管仍存在,且有反复感染的迹象。可进行中医药治疗。根据脾主肌肉、久病多虚、久病多淤等病机采用益气健脾、托毒生肌之法,方选十全大补汤健运后天之本,调理脾胃,辅以穿山甲、皂角刺、乳香等散结消肿治疗,一般10天后瘘管流液会明显好转,继续使用脾土健而气血壮,血肉生后瘘管自然闭合。
耳前瘘管预防
1、饮食上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鲜蛋或瘦肉为主, 忌海鲜。
2、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在身体抵抗力差的时候,炎症容易侵犯。
3、没有感染过的瘘管注意不要用手去挤压,保护局部清洁,防止发生感染。
4、耳痒的时候不要揉,这样容易把细菌揉了进去,导致发炎。
5、在急性感染时,要通过局部热敷或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炎症,如果已形成脓肿,则应到正规医院专科就诊进行切开引流。
来源:岳阳市中医院眼耳鼻喉头颈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