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讯】什么情况?耳前瘘管竟然用中药治疗

来源:智慧岳阳 发布时间:2021-06-17 11:08:55



为能让岳阳人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家级耳鼻喉科教授的特色诊疗,岳阳市中医医院特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临床中医药人才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突出贡献专家,湖南省名中医田道法教授定期来我院坐诊。(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上午)

田道法教授介绍


图片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防治头颈肿瘤及耳鼻咽喉变应性疾病,尤其对鼻咽癌的癌前预防及放、化疗后康复、复发与转移防治、改善生存质量等方面经验独到;同时广泛涉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各个分支领域,在耳鼻咽喉疑难病症诊治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坐诊时间:6月24日 星期四 下午 (14:30-17:30)
坐诊地点: 岳阳市中医院仁和楼四楼东区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
预约方式:关注岳阳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提前一周即可网上预约挂号(点击预约挂号-搜索“田道法”教授即可预约)
咨询电话:0730-8831739/13575034546

图片

图片

科室公众号


田教授 医案

耳漏案

戴某,男,37岁,岳阳华容人。

初诊(2014年8月12日):主诉右耳前瘘管反复感染14年。父母代诉患者先天就有耳前瘘管,大概5岁时因一次重感冒后耳前瘘管开始红肿,曾在当地医院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好转,后又经多次手术治疗,但右耳瘘管仍易反复感染流脓。平时饮食欠佳,好挑食,常觉四肢乏力,大便偶有便溏,经常不成形,舌淡苔白,脉细缓。检查见患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右耳前有一针眼大的瘘管,管口周围稍微肿,可自瘘管内挤出稀薄脓性分泌物,探之管深0.2cm左右。      

辩证分析:脾胃虚弱,邪毒阻滞。患者耳漏本先天肾气亏虚,后天手术及治疗损伤正气,且后天脾胃功能紊乱,脾主运化功能更差,以致土不能克水,使局部水液停留失运,水液不运日久成痰浊秽水循道而出。

诊断:耳漏(先天性耳前瘘管)。

辨证:脾虚毒滞证。

治法:健脾益气,托毒排脓。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30g,茯苓20g,熟地15g,党参20g,白术10g,当归20g,白芍10g,川芎10g,肉桂3g,炙甘草5g,乳香8g,没药8g,穿山甲10g,皂角刺10g。1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4年8月23日):瘘管较前变浅,脓液减少,加大生黄芪至40g,继服10剂。

三诊(2014年9月2日):瘘管开始闭合,瘘管内已挤不出分泌物,患者整体情况明显好转。嘱其改服十全大补丸和归脾丸,每日2次,连续服用2个月以巩固疗效。


关于耳漏病,田教授有话说:


耳漏,多为先天性家庭遗传因素所致,婴儿时期可在耳部相应处发现明显窦道外口,平时瘘管不感染时无异常表现或可见少许液体状物质渗出,但当受外界刺激时可感染形成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流脓。临床上耳漏患者,多由于感染后来诊,耳漏处分泌物大多成脓性,有腥臭味,且耳漏的窦道较深,目前耳漏首选手术治疗

中医认为耳漏多属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虚弱,邪毒滞留所致。若手术及相关药物处理无效,瘘管仍存在,且有反复感染的迹象。可进行中医药治疗。根据脾主肌肉、久病多虚、久病多淤等病机采用益气健脾、托毒生肌之法,方选十全大补汤健运后天之本,调理脾胃,辅以穿山甲、皂角刺、乳香等散结消肿治疗,一般10天后瘘管流液会明显好转,继续使用脾土健而气血壮,血肉生后瘘管自然闭合。


耳前瘘管预防


1、饮食上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鲜蛋或瘦肉为主, 忌海鲜。


2、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在身体抵抗力差的时候,炎症容易侵犯。


3、没有感染过的瘘管注意不要用手去挤压,保护局部清洁,防止发生感染。


4、耳痒的时候不要揉,这样容易把细菌揉了进去,导致发炎。


5、在急性感染时,要通过局部热敷或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炎症,如果已形成脓肿,则应到正规医院专科就诊进行切开引流。

图片

图片

岳阳市中医院眼耳鼻喉头颈外科
中西医结合治疗守护您的五官健康
全体医护人员祝眼明耳聪鼻通喉润畅享健康生活

来源:岳阳市中医院眼耳鼻喉头颈外科




责任编辑:彭旭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