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由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的罗子国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发布会在岳阳屈原管理区举行,来自全国28位研究春秋战国文化、湖湘文化研究考古专家和30多位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记者,齐聚屈原揭开罗子国城遗址惊人的文化价值。
(罗子国城遗址全貌)
罗子国城遗址位于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的汨罗江畔。据考证,罗子国又称罗国,与荆楚同祖,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据《汉书·地理志》应劭注和《水经注·湘水》等文献记载,楚武王灭罗,楚文王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将罗子国自枝江迁徙到罗县一带。该遗址1958年被列入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014年对核心区域罗城进行考古发掘,2020年,因罗子国城遗址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罗子国城遗址小洲罗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在当日发布会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在罗子国城北部新发掘的小洲罗遗址情况,遗址中出现多个取土坑、水井、陶坑等与制陶、制石等手工业活动相关的遗迹;还出土了一大批鬲、盆、豆、罐等楚文化特征的陶器、石器。
(王城外围小洲罗考古发掘现场)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盛伟介绍,此次实际发掘面积约2500平方米,发现了一批可能与制陶、制石等手工业活动相关的取土坑、陶窑和建筑等遗迹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灰坑、水井等遗迹,并出土了一大批年代集中于春秋中晚期阶段的陶器、石器等遗物。
(部分发掘文物展示)
盛伟表示,此次出土的陶器与湖北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春秋时期的陶器几乎一致,而与湘江下游发现的以临湘大畈等遗址为代表的本地同时期文化遗存有较大差别。这反映了当时罗子国城遗址的居民并非本地居民,而可能是来自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楚文化系统的移民。再结合其周边发现的高等级铜器墓、带“罗子”铭文的铜器,可说明文献记载的楚文王迁罗事件并非空穴来风,罗子国城遗址可能就是楚国安置罗国移民之地。
很多专家曾认为,春秋时期楚不过长江,湖南以南就是化外之地、南蛮之地。岳阳屈原管理区发现了古罗子国遗址,出土一大批典型楚文化的陶器,和鄂西地区极为相似,与本地文化完全不同,年代集中于春秋中晚期。
在专家座谈会上,专家推测,罗城遗址可能是文献记载的罗县所在。战国时期,实力强大的楚国加大对南方开发力度,并设置罗县。专家们也一直认为,罗子国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座楚城,也是湖南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批典型楚文化遗存,见证了楚文化开始入湘的起点历史。湖南从春秋中期就已经纳入华夏文明的序列当中。
(屈原投江地汨罗江河伯潭年年举行祭屈仪式)
(相传罗子国乡民打捞投江的屈原尸身安放地)
(文物部门树立的河伯潭纪念碑)
相传,楚国诗人屈原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就在这里度过,屈原就是在距罗子国城遗址约9公里的古汨罗江河伯潭投江殉国的,这里至今还流传着屈原行吟的传说,当地至今还保存有高大封土的高等级墓葬,民间称为“屈原十二疑冢”。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罗城遗址外的小洲罗地点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成果,则重新认识了这一历史问题。与罗城遗址一河之隔,是汨罗山古墓群。它是人们习惯认为的“屈原十二疑冢”。历代均在此祭祀屈原并在多座疑冢前树立屈原墓碑。而实际上,它是楚国罗城遗址墓葬区的一部分,是一批战国时期高等级的楚国大墓。它具有“城乡有别”、“居葬分离”的楚国城市与墓葬空间分布形式。至于屈原墓有没有在其中,考虑到当时郢都已被秦人占领的情况,不能排除其中存在屈原墓的可能性。这里还有关于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芈月的传说。
(芈月故地旅游开发)
岳阳广电全媒体讯(屈原融媒体中心 宋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