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广电全媒体讯 (通讯员:郝自阳)冬日的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处,江面辽阔,水天一色。货轮沿主航道穿行,汽笛声在湖口回荡。站在岳阳港道仁矶码头作业区远眺,栈桥延伸、平台成型、设备林立——一座新码头,正在这片奔涌的水域上加速生长。
如果把长江视作一条流动的历史长卷,那么岳阳就是这条长卷上最具转折意味的“湖口”。千百年来,洞庭湖汇聚湘资沅澧之水,长江干线联通东西、通江达海。这里既是湖区物资出江的门户,也是长江中游航运的重要节点。水系交汇塑造了岳阳,开放潮涌也再一次选择了岳阳。
港口兴,则通道通;通道通,则产业活、城市兴、区域旺。岳阳港正是“湖—江—海”链路上的关键扣环,一头连着湖南腹地的大宗物资与制造产业,一头连着长江经济带的广阔市场与对外开放通道。随着长江“黄金水道”能级提升和洞庭湖区协同发展加速,岳阳迎来港口跃升的关键窗口期。
中交二航局参建的道仁矶码头工程,正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坐标。它不是一处孤立工程,而是岳阳港口群能级跃升的关键落子,是岳阳城陵矶港区功能完善的重要拼图,也是长江中游综合交通体系向“高效、绿色、韧性”跃迁的现实支点。项目目前进入收官冲刺阶段,主体结构已基本成型,正由“骨架成型”向“功能完善、交工验收”加速转换。这座新码头正从蓝图走向现实,也在悄然重塑岳阳的港口格局与开放气质。
中交二航局建设团队深知,一座好码头,首先要有稳固的“江底根基”。道仁矶码头水下基础施工面对浅覆盖层、岩面起伏、江流水位变化大以及通航干扰强等多重挑战,建设团队采用钢管芯柱嵌岩斜桩这一特色工艺攻坚破题。斜桩不是为了“做得不同”,而是为了“站得更稳”:通过斜向入岩形成空间受力体系,显著提升高桩码头的抗水平力与整体稳定性,让码头在长期靠船推力与江流冲刷中稳如磐石。可以说,这项技术既是科学设计的答案,也是工程能力的检验。
技术背后更是攻坚。要在江面通航与水位涨落条件下,把一根根按设定角度的大直径斜桩精准送入基岩,需要测控、装备、工艺与组织的系统协同。项目以“方案先行、风险前置、过程复核”为原则,把复杂水下施工做成标准化流程,把关键质量控制落到每一个细节里。硬基建之中有硬科技,硬科技之上见硬担当。
更重要的,是港口带来的区域“外溢效应”。港口一头连着产业链,一头连着供应链;港口能级提升的意义,不止在于增加泊位、扩大堆场,更在于把资源要素的流动半径拉得更长,把区域协同的效率提得更高。对岳阳而言,道仁矶码头将进一步完善港区功能、提升散货集疏运能力,为临港产业、园区经济、多式联运提供更强支撑;对湖南而言,它将强化洞庭湖区与长江干线的通道连接,让“湘货出海”更顺、更快、更稳;对长江中游而言,它在“黄金水道”关键节点上增添一个更具承载力的现代化枢纽,为中游航运体系提升效率、增强韧性提供坚实底座。这里每加固一寸江底根基,就为长江中游再增一分通江达海的底气。

从历史维度看,岳阳历来因水而兴。古有“舟楫之利”,让岳阳成为湖湘物资走向全国的门户;今有“枢纽之势”,推动岳阳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舟楫之利”到“枢纽之势”,岳阳的水运基因在新时代再次澎湃。道仁矶码头的建设,正是这条历史潮流在今天的再一次提速——把区位优势转化为通道优势,把通道优势放大为物流优势,把物流优势沉淀为产业优势。
江水不舍昼夜,港口日新月异。随着道仁矶码头进入收官阶段,岳阳港口群正迎来能级跃升的新窗口。站在湖江交汇处回望,一座更高效、更绿色、更具韧性的现代化港口枢纽,正在把岳阳推向更广阔的水运未来,也为长江中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向前的澎湃动能。
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
编审:刘军晖 方玉轶
版权声明:凡本平台注明“记者:XXX”的所有作品,均为本平台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岳阳广电全媒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