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广电全媒体讯(通讯员:郝自阳)岳阳之北,长江之滨,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码头,正悄然改变着内陆开放的版图。作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工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之一,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岳阳港道仁矶码头工程项目,在泥沙深处刻下“科技创新、人才攻坚、党建引领”的奋斗印记。这里,不仅见证着一座港口的拔地而起,更映照出中国式现代化在长江之畔的生动实践。

岳阳,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交汇处,自古为通江达海之要津。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湖南“三个高地”战略深入推进,岳阳被确定为全省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岳阳港道仁矶码头工程项目,正是这一国家战略的关键落点。
项目总投资超12亿元,设计年吞吐量逾千万吨,是湖南省打造亿吨大港的重要支撑工程。建成后,将实现“铁水联运”“江海直达”,为湖南打开通江达海新通道。
然而,项目建设面临多重考验:江流急、淤层厚、基岩深,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面对困难,中交二航局建设者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在长江滚滚涛声中,书写下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的坚实篇章。
在江水之下的几十米深处,一根根斜桩精准嵌入基岩,撑起了码头的“钢铁脊梁”。这一创新源自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种钻头导向装置以及斜桩旋挖施工方法”——针对长江深厚淤泥层和大倾角桩施工难题,通过带导向器钻头+旋挖钻控制器(实施采集、调整手柄及倾角传感器信号),确保钻孔斜度与钢管桩外孔径斜度一致,实现了毫米级精度控制。
“每打一根桩,就像和长江较劲。”项目总工程师曾勇说。这项工法的成功应用,打破了以往长江沿线斜桩施工的技术难点,为同类水工结构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与此同时,项目部还承担了省部级科研课题《基于BIM技术的河港码头设计施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通过BIM模型构建、施工仿真与智能监测,实现了设计、施工、质量、安全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在智慧工地平台上,每根桩、每方混凝土都有“身份标识”,数据实时回传、自动分析预警。科技创新让港口建设进入“可视化、可追溯、可调控”的新时代,道仁矶码头也成为长江中游智能建造的样板工程。
在项目部的集装箱办公室里,墙上贴着一句话:“青年强,则工程强。”这不是口号,而是现实写照。项目青年骨干平均年龄不足35岁,他们从勘测到施工,他们几乎包揽了全部关键环节。

曾勇是其中的“定盘星”。他带领技术团队连续攻关多个关键节点,成功将钢管桩垂直度严格控制在设计要求水平之上。带领团队搭建BIM信息化管理系统,用“数字长江”守护工程质量。
正是这些年轻人,用理想与专业,为港口注入了持续的创新力量,也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树立了鲜活样本。
港口建设的力量,既来自技术与管理,也来自信仰与组织的凝聚。道仁矶项目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工程创优”的思路,把党旗插在施工一线。党员突击队、青年攻坚组活跃在关键工区;“红旗责任区”与“党员示范岗”成为攻坚克难的精神坐标。
2024年汛期,长江水位突涨,部分施工区域面临冲刷风险。项目党支部迅速成立应急小组,党员干部带头奔赴现场,昼夜加固防浪板、巡检堤脚,连续奋战30个日夜,确保了工程安全。那一夜,江风呼啸、探灯闪烁,党旗在江面上猎猎作响——成为所有建设者心中最亮的灯塔。
同时,项目部将党建融入日常管理:设立“江畔夜读班”、开设“一线微党课”、推行“师徒结对”,让理论学习在实践中生根,让党建成果转化为安全质量的实际成效。
“党建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现场的执行力。”党支部书记代志武的一句话,道出了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心声。
今日的道仁矶,江面机声隆隆,泊位轮廓清晰可辨。未来,这里将建成现代化散货码头,年吞吐能力超千万吨。
随着项目推进,岳阳港将实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助推湖南构建“南联北通、东出西进”的开放格局,成为长江中游连接国际航运的重要枢纽。

从图纸到现实,从泥沙到钢铁,道仁矶码头见证的不仅是一座工程的崛起,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创新、奋斗、团结、奉献。
长江依旧奔流,新时代的答卷正徐徐铺展。
在这片江天交汇的地方,中交二航局的建设者们正以匠心致远,用一座码头的崛起,为国家交通强国建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长江之畔,筑梦深蓝。他们,让梦想抵达更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