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广电全媒体讯 近年来,岳阳市在文化设施建设、功能优化及长效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由“标准化供给”向“品质化体验”的华丽转身。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岳阳市的文化阵地与特色文化空间焕然一新,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显著提升了城市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效能。
织密阵地网络 文化触角延伸家门口
“双脚站船头,五湖四海游,水生哥把篙撑,芦花我把橹摇,情投意合结良缘……”婉转悠扬的唱腔从东风湖社区西瓜山和谐广场传来,在这里每周都会有岳阳楼街道退休职工组成的艺术团来到广场表演。和谐广场四周色彩斑斓渔民号子墙绘,门前屋后悬挂的手工织造的渔网,处处弥漫着浓厚的洞庭渔乡特色。
在岳阳市岳阳楼区,108个社区文化小广场,每个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岳阳楼街道 “忧乐文化”、王家河街道“孝德文化”、五里牌街道“国粹文化”……众多各具特色文化阵地成为了老百姓自由休闲的文化交流空间。
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了常态。岳阳市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工程为契机,打造一批“最美潇湘文化阵地”。目前,岳阳市中心城区基本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基层综合文化站覆盖率100%。
创新服务供给 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踏入岳阳楼区图书馆,一股暖意扑面而来,暖黄色的主色调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正厅青绿色穹顶之下,高达12米的创意造型的阅览区彷如一座“书山”展现在眼前,置身其间像是正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巨峰。馆内设置处处充满新意,突破传统图书馆的业态边界,设有公共阅读区、城市会客厅、智慧空间、台球室、乒乓球室等19个服务区域,通过各功能区提供的特色服务,打造功能多元、业态丰富的创新型文化体验新空间。
岳阳市美术馆和图书馆坐落于风光秀美的南湖景区湖心螺丝岛上,岛上十里湖光,绿树成荫。按照“馆、岛一体规划建设”的总体原则,岳阳市将图书馆、美术馆和螺丝岛及周边水域打造成集图书阅览、文化展示、观光休闲的生态景观岛,多年来致力为公众提供多种类型的文化及美育活动。2024年,岳阳市美术馆开展学术展览13场、公共教育活动28场,全年线上线下参观人数达40万人次;岳阳市图书馆举办文化讲座、读书会等各类活动376场,图书借阅人数达59万人次。美术馆、图书馆分别获评2021年、2024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
在岳阳,一批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生动地嵌入各种生活场景,公园闲置的“八角亭”变成了城市书屋,废弃的码头仓库转身为多功能艺术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了“城市会客厅”……通过资源整合、服务创新、数智赋能等多项举措,文化业态越来越丰富,文化惠民空间更聚人气。
传承历史文脉 点燃城市街巷烟火气
拥有不同时期文化建筑的洞庭南路,记录着岳阳城市建筑的演进轨迹,是岳阳城市文化传承最直观的场景写照。2021年,岳阳市启动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以“老岳阳市井生活”为魂,打造“一带、三区、三码头、十九巷”的历史街区空间结构,深度挖掘历史、风俗、传统等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元素在城市文化空间中创新融合、相得益彰。
“游击巷”这条曾见证洞庭商帮繁华走向落寞的巷子,在老城更新中悄然蝶变新生。改造后的游击巷,既保留青砖灰瓦的岁月纹理,又在街角巷尾显现出现代美学的笔触。通过文旅灯光设计,复现了百年前商埠场景。每当夜幕降临,入口处的投影灯在石阶上勾勒出挑水人的剪影,墙面上浮动着老码头装卸货物的动态画面,暖黄色的灯笼沿着巷壁延伸,仿佛带人回到上世纪的航运岁月。
在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岳阳市补齐老城区公共配套的短板,在保护修缮历史建筑、恢复传统街巷肌理的同时,完善了城市功能、拓展了文化空间。如今的洞庭南路,非遗工坊、文创集市、特色小吃、网红民宿皆汇聚于此,新业态、新场景正在不断丰富,成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拉动经济消费超过24亿元。
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
编审:刘军晖 方玉轶
版权声明:凡本平台注明“记者:XXX”的所有作品,均为本平台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岳阳广电全媒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