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广电全媒体10月3日讯(通讯员/余倩)“眼睛里的肉越长越显眼,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穿针引线、认药瓶标签都得靠家人帮忙。”近日,80岁的周奶奶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岳阳爱尔眼科医院综合眼病专科诊室,经科室主任王莹用裂隙灯等专业检查,周奶奶被确诊为“右眼翼状胬肉”,且因多年未及时干预,胬肉已成“巨大胬肉”,覆盖角膜中央瞳孔,眼健康亮起红灯。
从 “轻微异物感” 到 “视力受阻” 胬肉危害渐显
回忆眼疾发展,周奶奶满是懊悔:“刚开始就觉得眼睛里偶尔有小沙子似的,揉一揉就好,想着年纪大了难免有小毛病,没当回事。”可近两年来,她右眼眼角的“小肉”慢慢变大,眼白布满红血丝,红肿明显,视力也日渐下降。“以前能看清电视字幕,现在得凑到跟前才勉强辨认;出门买菜,菜价牌上的数字都模模糊糊。”视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经家人反复劝说,她才意识到问题严重,前来就诊。

(图一:眼前段照相下巨大型翼状胬肉如图所示)
王莹主任指出,翼状胬肉是常见眼表疾病,因形似昆虫翅膀得名,多生长在眼白(球结膜)靠近鼻侧部位,会逐步向黑眼珠(角膜)蔓延。“早期胬肉体积小、症状不明显,仅少数人有轻微异物感或眼白局部发红,易被忽视。但它像‘隐形侵略者’,会随时间壮大。”王莹主任强调,胬肉持续生长危害多:一是破坏眼表正常结构,导致眼表干燥、泪液分泌异常,加重异物感、刺痛感,还可能引发慢性炎症,让眼睛长期红肿;二是胬肉向角膜中央推进,会逐渐遮挡瞳孔,直接导致视力下降;更重要的是,它会改变角膜屈光状态,引发不规则散光,即便后期去除胬肉,散光也可能残留,影响视觉质量。若长期不干预,“巨大胬肉”甚至可能完全覆盖瞳孔,导致失明,严重威胁眼健康。
三联手术方案科普:精准应对翼状胬肉
(图二:医生进行胬肉手术如图所示)
“传统单纯胬肉切除手术,虽能去除病变组织,但术后眼表缺损区域修复依赖自身缓慢生长,恢复时间长,复发率也较高,可达 30%-50%。” 王莹主任解释,三联手术通过“三步协同”,实现“清除病变 + 修复眼表 + 预防复发”多重目标。第一步“胬肉切除”,医生在显微镜下精准剥离并切除病变胬肉组织,包括侵入角膜的部分,确保彻底清除异常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避免残留病灶导致复发;第二步“自体结膜瓣移植”,从患者自身眼白部位取一小块健康结膜组织,移植到胬肉切除后的眼表缺损处。“自体组织生物相容性好,不会引发排斥反应,能快速与原有眼表组织融合,为眼表提供健康上皮细胞来源,重建眼表屏障功能;第三步 “羊膜覆盖”,在移植的结膜瓣表面覆盖一层特殊处理的羊膜。羊膜是天然生物材料,含多种生长因子,能减少炎症反应、促进上皮细胞再生,还能保护移植组织、防止粘连,为结膜瓣生长提供良好“土壤”,进一步降低感染和瘢痕形成风险。
三联手术不仅适用于“巨大胬肉”,对中晚期胬肉、复发性胬肉也有理想治疗效果。它能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眼表健康,术后患者视力恢复更稳定,复发率可降至5%以下。
高发人群需警惕,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图三:患者综合眼病专科门诊候诊中)
王莹主任呼吁,若发现眼白部位出现异常增生组织、眼白发红持续不消退、眼睛有明显异物感或视力不明原因下降,应及时到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干预不仅能避免胬肉发展为‘巨大胬肉’,减少对视力的损害,治疗方案也更简单,恢复更快。”
目前,周奶奶已完成详细眼部检查,正与家人沟通后续治疗计划。岳阳爱尔眼科医院也将持续通过科普宣教、公益筛查等方式,向市民普及眼表疾病知识,依托专业医疗团队和先进技术,为广大市民眼健康保驾护航。
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
编审:易潺 张灵均
版权声明:
凡本平台注明“记者:XXX”的所有作品,均为本平台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岳阳广电全媒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平台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发布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