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用药中,不少人会遇到 “吃了药浑身痒”“服降压药后头晕” 等情况,有人误以为是 “药有问题” 或 “吃错了”,也有人忽视不适硬扛 。 其实,这些可能是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今天,我们从科学角度解读药品不良反应,让全家用药更安心。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简称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需明确 3 个关键认知,避免误区:
1、并非 “用药错误”:ADR 是药品本身固有的属性,与是否按说明书 / 医嘱用药无关,即使规范用药也可能发生。
2、不是只有皮疹才是不良反应:皮疹属于常见的不良反应,但ADR 还包括恶心、腹痛、头痛甚至休克等。
3、个体差异显著:同一种药,有人无任何不适,有人可能出现轻微反应,这与年龄、体质、肝肾功能等个体因素相关。
常见类型:这些 ADR 需留意,
分清 “轻微” 与 “严重”

ADR 按严重程度可分为 “一般 ADR” 和 “严重 ADR”,日常用药中需学会初步判断:
(一)一般 ADR:多轻微、可自行缓解
这类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对身体影响小,停药后通常会消退,常见于以下场景:
皮肤系统:服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抗感冒药后,出现局部皮疹、瘙痒(非全身扩散),或外用软膏后涂抹部位轻微发红。
消化系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助消化药后,出现轻微恶心、腹胀、腹泻,多与药物刺激胃肠道黏膜有关。
神经系统:含抗组胺成分的感冒药(如氯苯那敏)、止咳药(如右美沙芬),可能引发嗜睡、头晕,服药后需避免驾驶、操作精密仪器。
代谢系统: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初期,可能出现血压 / 血糖轻度波动(如收缩压下降 5-10mmHg),身体适应后多可缓解。
(二)严重 ADR:需紧急处理,不可拖延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出现以下情况属于 “严重 ADR”,必须立即停药并就医:
危及生命:如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血压骤降、意识模糊),常见于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过敏。
导致器官损伤:如服用某些降脂药(如他汀类)后出现肌肉酸痛、尿色变深(可能提示横纹肌溶解),或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引发胃出血(黑便、呕血)。
永久 / 显著残疾: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发迟发性运动障碍(面部、肢体不自主抽动);
需要住院 / 延长住院时间:如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后出现严重出血,需住院止血治疗。
应对指南:出现 ADR,
分 3 步科学处理

无论遇到何种 ADR,都需遵循 “停、记、评” 原则,避免盲目处理:
(一)立即停药,避免风险加重
若为一般 ADR(如轻微皮疹、恶心):普通药物:先暂停用药,观察症状是否缓解;慢性病/特殊药物(如降压、降糖、抗凝药):立即咨询医生,不要自行停药,避免盲目停药导致原发病反弹。
若为严重 ADR(如呼吸困难、全身皮疹):立即停药,同时拨打 120 或前往最近医院急诊,切勿拖延。
(二)详细记录,为就医提供依据
停药后需记录 4 项关键信息,便于医生判断:
1、用药信息:药品通用名(非商品名,如 “对乙酰氨基酚” 而非 “泰诺”)、规格、用法用量、用药时长。
2、反应信息:出现不适的时间(如 “服药后 2 小时”)、具体症状(如 “全身散在红色丘疹,伴瘙痒”)、症状变化(如 “皮疹 1 小时内扩散至躯干”)。
3、个人信息:年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4、初步处理:如 “已停药,喝了 500ml 温水”“自行服用抗过敏药氯雷他定”(仅针对轻微非过敏反应)。
(三)及时咨询或就医
轻微不适:看药品说明书的 “不良反应” 栏,大多会写 “如何应对”(比如 “头晕请卧床休息”);反应加重:立即前往医院就医,咨询医师或药师。
预防要点:3 个科学习惯,
降低 ADR 风险

(一)用药前必查 “不良反应” 项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服用前需阅读说明书 “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 栏,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如 “本品可能引发嗜睡,服药期间勿驾驶”),做到心中有数。
(二)主动告知医生 “用药史 + 过敏史”
就医时需主动说明:近期服用的所有药品(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是否对某类药物过敏(如 “青霉素过敏”)、肝肾功能情况(如 “慢性肾炎,肌酐偏高”)—— 医生会据此调整用药方案,避免开具可能引发 ADR 的药物。
(三)不随意 “换药”、“加量”、“停药”
1、不与他人交换药品:即使症状相似(如均为感冒),个体体质差异可能导致他人适用的药物对你引发 ADR。
2、不自行调整剂量:如 “觉得药效不够,自行加服 1 片” 可能增加 ADR 风险(如肝损伤)。
3、不随意停药:如降压药、降糖药需遵医嘱调整,突然停药可能引发血压 / 血糖反弹,而非 ADR 导致的不适。
药品不良反应是用药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的客观存在,但 “科学认知、正确应对” 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收藏本文,下次遇到用药不适时,别慌、别扛,按科学方法处理,让用药更安全、更放心。
来源:岳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