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广电全媒体9月13日讯(通讯员/余倩)近日,50岁的付先生因日常揉眼,导致眼部翼状胬肉撕裂,出现红肿、刺痛等症状,紧急前往岳阳爱尔眼科医院就诊。岳阳爱尔眼科医院综合眼病科副主任医师赖琪珍为其实施左眼胬肉切除手术(胬肉广泛切除+自体结膜瓣移植+羊膜覆盖),术后付先生眼部不适缓解。这一案例让“翼状胬肉”进入大众视野,医生提醒:切勿忽视眼部小病变,拖延可能酿大风险。
(图一:王莹主任与赖琪珍医生为付先生进行左眼胬肉切除手术中)
揉眼引发危机 小胬肉拖成急症
据悉,付先生十年前就发现左眼眼白靠近黑眼珠处有小块“肉疙瘩”,因无明显疼痛、瘙痒,仅偶尔干涩,便未在意,揉眼时也未避开。事发当天,他因眼部干涩用力揉眼,左眼突然刺痛,随后红肿、流泪。
“以为揉伤了眼白,没想到越来越重,赶紧来医院。”付先生说。赖琪珍医生通过裂隙灯检查发现,其左眼翼状胬肉头部被撕裂,结膜血管出血,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感染、损伤角膜。随后医生为其紧急进行胬肉切除手术,切除破裂胬肉并修复角膜。
赖琪珍医生表示,胬肉切除手术(胬肉广泛切除+自体结膜瓣移植+羊膜覆盖)是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对胬肉组织清理彻底及周边疑似病灶清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保护创面。同时使用生物羊膜覆盖,能促进上皮修复、令创面快速复原、抑制炎症,并缓解疼痛。
什么是翼状胬肉?为何有风险?
“很多人不了解翼状胬肉,觉得不影响视力,出现症状才重视。” 赖琪珍医生解释,翼状胬肉是结膜组织异常增生的病变,通俗讲就是眼白(结膜)组织向黑眼珠(角膜)生长,形似“小翅膀”。
(图二:翼状胬肉眼前段照相如图所示)
其形成与长期紫外线照射、风沙刺激、眼部慢性炎症、长期干涩相关,多发生于农民、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初期仅为眼白上小块淡红色增生,不影响视力,但随时间推移会向角膜中央蔓延,不仅影响外观,遮挡瞳孔后还会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时引发角膜散光、溃疡等并发症。
自行撕扯胬肉?四大风险要警惕
临床中,赖琪珍医生发现不少患者因嫌弃胬肉影响外观或有异物感,会用手抠、棉签擦甚至强行撕扯,这种做法堪称“眼部自残”,有四大严重风险:
一是感染风险剧增。胬肉与结膜、角膜紧密相连,撕扯会造成组织破损,手部或空气中的病原体易侵入,引发角膜炎、结膜炎,严重时致眼内感染,危及眼球。
二是直接损伤角膜。角膜是眼睛屈光核心,胬肉侵犯角膜时,撕扯会刮伤角膜表层(上皮层),导致剧烈疼痛、畏光、流泪,即便愈合也可能留疤,造成永久性视力损伤。
三是胬肉复发或加重。自行处理仅能撕掉表面组织,无法清除结膜下的根部,反而刺激胬肉加速增生,小胬肉可能快速变大,甚至发展为 “巨大型胬肉”,增加手术难度。
四是引发出血或瘢痕。撕扯易破坏结膜、角膜缘血管,导致眼部出血,量大时会遮挡视线;伤口愈合可能形成纤维瘢痕,影响外观还会牵拉眼球,导致重影、视物疲劳。
眼睛出现这些症状 应立即就医
“翼状胬肉破裂、出血是眼部急症,需立即就医,切勿拖延!”赖琪珍医生强调,临床中很多患者初期忽视小病变,拖到胬肉长大、破裂才就诊,此时治疗难度增加,恢复时间变长,还可能留下视力隐患。
(图三:赖琪珍医生提醒付先生术后注意事项)
赖琪珍医生提醒,市民若发现眼部有这些情况,需及时到正规眼科就诊:眼白靠近角膜处有异常增生;眼部频繁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视物模糊、重影或有明显异物感;揉眼后刺痛、出血。
日常预防也很关键:长期户外工作或活动时,佩戴防紫外线墨镜,减少风沙、紫外线刺激;避免用手揉眼,眼部干涩可涂人工泪液;经常户外作业者定期做眼部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眼睛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小异常可能是健康预警。”赖琪珍医生表示,希望通过此案例让更多人重视眼部健康,避开“自行处理眼部病变”的误区,科学护视力。
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
编审:易潺 张灵均
版权声明:
凡本平台注明“记者:XXX”的所有作品,均为本平台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岳阳广电全媒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平台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发布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