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之:“此去不成功,则成仁!”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来源:智慧岳阳 发布时间:2025-08-04 10:17:50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如兰

8月2日,当记者指尖拂过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湘阴英烈》封面,抗日名将邵一之那声“此去不成功,则成仁”的呐喊,倏然穿透书页,在86载岁月长河中铮铮回鸣。

书生从戎

1904年,邵一之(原名邵镇堃)生于湘阴县六塘乡金岳村一乡绅之家。父亲为其取字“振坤”,寄寓“镇守山河”之志。1926年夏,22岁的邵一之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踏上戎马征程。

从湘军排长起步,他凭借过人的胆识与军事素养步步晋升。1936年,被选派深造,系统学习现代机械化作战。次年,淞沪会战爆发,时任装甲兵团战车防御炮营中校营长的他初露锋芒,于战火中淬炼成钢,不久升任战车防御炮团上校团长。

他治军以“严”与“仁”著称。所部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更倾尽薪俸为士兵添置毛巾、肥皂,改善伙食。驻扎湖南永丰时,他命战车免费为百姓运煤送粮;在广西全州,当战马误毁乡民园圃,他主动登门致歉赔偿。点滴之间,“邵团长”的美誉在军民中传扬。

1939年冬,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为彻底切断中国西南国际补给线,日军集结十余万兵力,于11月15日从钦州湾登陆,直扑南宁。16日防城陷落,17日钦县失守,南宁门户洞开,危如累卵。

中国统帅部急令精锐第五军南下阻敌。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二〇〇师六〇〇团上校团长邵一之率团作为先锋,乘装甲车星夜兼程,他立誓:“此去不成功,则成仁!”

11月23日,全团急行军抵达南宁北郊二塘,未及休整便奉命抢占阵地,直面火力、兵力均占优势的日军第二十一旅团(中村支队)。

五弹成仁

11月24日,血战爆发。日军在飞机重炮掩护下发起猛攻。邵一之依托地形沉着指挥,数次击退敌军冲锋。阵地在反复拉锯中几度易手,尸横遍野。

夜幕降临,他强忍悲痛,嘶哑着激励士兵:“弟兄们,看看身边的战友!化悲痛为力量,狠狠打击这群豺狼!”

26日,决战时刻。日军分兵迂回包抄,企图切断我军退路。危急关头,邵一之命副团长固守正面,亲率步兵一连突袭敌后。激战中他身中两弹,鲜血浸透军装,却拒绝后撤包扎:“别管我!守住阵地要紧!”

午时,为驰援144.4高地,他带伤冲锋,再中三弹。卫士欲背邵一之撤离,邵一之却用尽最后气力推开卫士,挥枪怒吼“出击”,旋即壮烈倒地,牺牲时年仅35岁,指挥刀仍紧握在手。

此役,六〇〇团以重大牺牲阻滞日军北犯两天半,为第五军主力集结昆仑关赢得宝贵时间。正是这以生命换来的时间窗口,成就了后来震惊中外的昆仑关大捷。

将军殉国,举军同悲。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蒋介石亲题“河岳英灵”彰其勇烈。1940年,其灵柩暂厝零陵,7年后终归葬湘阴故里。

历史从未遗忘。1950年,新中国追认邵一之为抗日烈士;2015年,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2018年,在湘阴地方贤达资助与政府支持下,将军墓寝得以重修。烈士之子邵公庆长跪泣告:“父亲,您可以好好安息了。”邵一之“不成功,则成仁”的呐喊,化作民族记忆深处的永恒回响。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责任编辑:王炫懿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