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化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宣传应着力推动和反映的重要工作。要准确把握学理化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学理化把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引向深入,阐明党的创新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人类思想理论史上的原创性贡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以学理化推动理论“普遍化”,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一般性、世界性、时代性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立足当代中国的理论,而且是面向21世纪的理论;不仅是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而且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理论;不仅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理论,而且是推动其现代转型的理论。要通过加强学理化研究,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在“中国问题”上提出了哪些原创性思想、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并从中发现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党的创新理论是在深度全球化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必然要面对和回答迫切的“世界问题”,要通过学理化研究深入阐释它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主张及其世界意义。同时,还应通过学理化研究,对西方理论的普遍化叙事进行祛魅,还原其地区性知识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也才能与国际学术界进行深入对话,对国际学术理论发展作出中国贡献,并在更高层面上推动中国的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以学理化推动知识体系的本土化,用党的创新理论的原创概念和原理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伟大文明的重要标识。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基础是自主的实践,我们党作为主体实践者领导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两个奇迹”,确立起“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这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基本前提。要通过学理化研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重大概念、观点、论断作为核心元素,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将其转化为各学科专业的研究命题、知识话语、学术理论。之所以要做这种“转化”,是因为这些概念、观点、论断来自中国田野,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是学术创新最重要的生长点。而实现这种“转化”,必须树立高度学术自信,增强进一步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发展中国学术理论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注重加强同世界学术界的交流和对话,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丰富“人类知识的总和”。
以学理化推动增强文化主体性,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文化创新、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新形态。一百多年来,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本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之所以说是“最有力的体现”,就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推进“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在引领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展现了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要通过加强学理化研究,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彼此契合、是怎样相互成就的,从而更好把“魂脉”和“根脉”统一起来,进一步增强思想和文化的主动。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和科学体系,研究“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基本经验、实践要求,准确把握理论和文化创新发展规律,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打开新的文化空间,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