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湘乡烈士纪念馆的展厅里,一张斑驳的黑白革命烈士证明上,“易式谷”三个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1938年那个血与火的5月,这位湘籍将领用生命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身份迷局——他至死都在捍卫一个军人的尊严与忠诚。
1938年5月22日,易式谷所属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在安徽尹集被日军包围。机枪扫射一小时后,一个高大的身影从血泊中被拖出——这正是重伤的易式谷。由于他口袋里放着军长谭道源的名片和私章,日军便误以为生俘了一名“中国军长”,大肆宣扬。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谭道源已化装突围。谭道源脱险回到大后方后,日军难以自圆其说,便将易式谷押往天津,刑讯逼供,逼迫他承认自己就是谭道源,以便于日方摆脱尴尬的局面。
面对刑讯,易式谷始终铁骨铮铮,大喊着“老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不是谭道源就不是谭道源!”最终,壮烈牺牲。
时间回到1891年,易式谷生于湘乡县(后改为湘乡市)的一个贫苦农家。18岁投军后,他先后被送到保定军官学校和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从排长一路擢升,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直至第五十师参谋长。1926年,他随部参加北伐,1938年1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军副官处少将处长。
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后,日军大举增兵,分三路围攻徐州,企图歼灭徐州周围的我军力量。为了粉碎日军的企图,易式谷所在第二十二军奉命参加徐州会战,死守邳县至禹王山防线。
第二十二军装备较差,所持的都是一些轻武器,重武器很少。然而,面对日军飞机重炮的立体火力,全体官兵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长城。
白天,日军凭借火力优势占领阵地;入夜,他们就端着刺刀发起反冲锋。阵地上“昼失夜复”的拉锯战持续了整整3天,麦田里的血迹还未干透,新的鲜血又浸透了泥土。
正是这一场阻击战,迟滞了日军矾谷师团南下合围的时间。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陷。22日上午,第二十二军残部在灵璧陷入日军重围。当晚,谭道源集中剩余的部队实施突围,行至尹集时,当地一片麦田正在灌浆,高可及胸。谭军长和军部副官长易式谷等六、七十人行进在麦田中,被迅速追来日军快速部队发现,日军利用装甲车上的火力,扫射达一个多小时,副师长彭璋、参谋周自元等壮烈牺牲,副官长易式谷身受重伤被俘。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战史称:“铃木快速部队20日急袭在尹集的第二军(应为第二十二军)司令部,军长谭道源中将被俘(负伤后死去)。这位军长像个武人,很出色。”
这名“像个武人,很出色”的军人,并不是军长谭道源,而是易式谷。
198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易式谷为革命烈士。2015年,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易式谷位列其中。
战争烽烟远去,今天,人们走进湘乡烈士纪念馆,在易式谷的名字前静静伫立,通过简短的生平了解这位宁死不改名的抗战英烈。湘乡烈士纪念馆副主任唐玉英动情地说,“记住这个名字,就是最好的纪念。”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