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客户端长沙7月13日电(记者陈俊、周楠、余春生)万里长江浩荡东流,在湖南岳阳与八百里洞庭深情相拥。这座被长江“偏爱”的千年古城,既是李白杜甫的“打卡圣地”,更因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而稳坐“顶流”宝座千年。探寻其千年演进的文化基因与时代实践,正是解读这座古城历久弥新的密钥。

■ 忧乐 岳阳人刻进骨子里的担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夏日清晨,岳阳城区文化底蕴深厚的翰林街上,百余岁的岳阳市第二中学飘出琅琅书声。千余米外,千古名楼岳阳楼巍然屹立,琉璃黄瓦下,洞庭湖烟波浩渺——这里就是范仲淹写就“爆款文章”的现场。

在千余年的传诵间,“忧乐”逐渐刻进了岳阳人的骨子里,成为湖湘文化的硬核代表。
这份“忧乐”基因有多强?民族英雄左宗棠,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自勉,抬棺西征,收复新疆;开国元勋任弼时践行“骆驼精神”,抱病工作至生命最后一刻;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岳阳平江发动起义,点燃湘鄂赣边区革命烈火……深沉的家国情怀,塑造了岳阳人“吃得苦、耐得烦”的集体性格,至今光芒闪耀!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水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而岳阳,是“洞庭粮仓”的重要基石。
岳阳屈原管理区,“全国种粮大户”阳岳球穿行稻田中,查看水稻长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个土生土长的岳阳人,从事农业事业30余年,“我正在酝酿一个智慧农业计划。”如今,年过五旬的他,仍然“在路上”。
岳阳人这份心忧天下的担当,一直在线!

■ 求索 岳阳发展的“逆袭密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穿越历史烟云,2300多年前,被流放的“三闾大夫”屈原行吟汨罗江畔。今天的岳阳,把这份“求索”变成了“逆袭密码”。

岳阳因水而兴,也曾因水而困。粗放发展让“长江之肾”洞庭湖一度伤痕累累——水质恶化、湖面萎缩、湿地退化……
事关长远,如何破解难题?唯有不断求索。
破解“化工围江”、实施“十年禁渔”,重塑长江岸线、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如今,长江岳阳段连续7年水质优良率100%;洞庭湖区域2024年监测到越冬候鸟45.85万只,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国际观鸟节”“芦苇艺术节”“最美长江岸线马拉松”等特色活动持续火爆……
环境向好,前路如何走好走稳?
岳阳人敢为人先,不断开拓——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打造石化“千亿产业集群”;绿色化工高新区综合竞争力居中部地区化工园区第一,炼化催化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持续加强口岸平台建设,全力支持自贸片区创新发展……
从产业升级到开放高地,岳阳用“上下求索”的闯劲,把“不可能”变成了“超预期”!
正如岳阳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刘石林说的那样,“屈原百折不挠的‘求索’,是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深刻交织;今天的岳阳,正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 民本 岳阳烟火气里的“幸福密钥”
千年古城,治理逻辑的核心密码就是四个字——“以民为本”。
北宋滕子京修桥办学被《宋史》点赞“好施与”,今天的岳阳更懂惠民之道,于守正中创新,让城市发展既遵循肌理脉络,盛满人间烟火。
岳阳把“民本”化作了家门口的“小确幸”: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后焕然一新、“10分钟文化服务圈”加速构建、老年人就餐服务点建成……

岳阳楼区,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里,姜盐芝麻豆子茶的香气与巴陵戏的唱腔交织萦绕。
华灯初上,游客在修旧如旧的百年老宅前驻足拍照。不远处,“90后”青年陈芳经营的茶酒铺座无虚席。“以前到处打工,现在守着家乡的文化‘富矿’创业,收入不错,还能照顾家人。”说话间,她的眼睛闪烁着光芒。
老城区洞庭南路,改造后集夜食、夜游、夜娱于一体,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定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为“岳阳楼日”,推出系列文旅活动;前不久的端午假期,迎来承办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后的首波游客高峰,累计客流超180万人次,省外游客量增幅超260%……
新时代,千年古郡岳阳不断续写“政通人和”新篇章。
在岳阳,基层治理也有“黑科技”——“群英断是非”工作法。居民闹矛盾,街坊邻居和相关部门围坐一桌,自己“断是非”,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火遍全国。
从“10分钟文化服务圈”的便利到老街区的新生,再到“当家作主”的治理,岳阳把“以民为本”的古老智慧,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幸福日常。
登岳阳楼,看江湖交汇,千年文脉奔涌不息。岳阳的爆款逻辑,就藏在“忧乐”的担当、“求索”的闯劲、“民本”的温度里。把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古老的城市在新时代照样“能打”!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