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李毅 设计 陈青青)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毅
6月下旬,又是一年毕业季,江苏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们,正开展一场独特的毕业纪念活动。他们在学校的“铁军艺苑”里,和“鲁艺大先生”纪念牌合影留念,其中一块写着:刘保罗,湖南长沙人……
“这位戏剧大家、抗战英雄的故事,值得铭记。”随着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华中鲁艺研究所所长陈德田的讲述,大家的思绪回到那个动荡战乱的年代。
1930年的上海艺术剧社,反战经典《西线无战事》走红,人们惊诧,饰演男主角保罗极其传神的演员,竟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
而这个姓刘的长沙小伙,名字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叫做脐生,据说是出生时请不起接生婆,由姐姐咬断脐带而得名。人们图省事,从此便叫他刘保罗。
十里洋场的人们仿佛可以预见,一位顶流明星将冉冉升起。孰料,这一时的风头无两,不过是这位抗日文艺战士的传奇人生中,微不足道的一段罢了。
“戏剧能够陶冶人的精神,不只是娱乐品,可以用来宣传发动群众。”是当浮华一时的顶流,还是奋起抗争的战士,1927年20岁的刘保罗初赴上海投身剧坛时的话,已表露心迹。
刘保罗的长沙老乡、文艺战线上的亲密战友田汉曾说他是“钢铁一样的文艺战士”,他们曾一同入狱,对于狱中抗争的岁月心有戚戚。
那是《西线无战事》刚刚走红的1930年,因忌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艺术剧社团结市民,国民党加紧反革命围剿,很快查封了剧社,将刘保罗等一众核心人员关进提篮桥监狱。
1931年,刘保罗出狱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组织领导大道剧社、五月花剧社,辗转上海、杭州等地演出《血衣》《炮口移动》《活路》等剧,1932年7月,再次被捕入狱。
红极一时的明星,两度沦为阶下囚。“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刘保罗坚守从艺初心,从未停止战斗。
再次出狱后不久,抗战全面爆发,刘保罗组建浙江流动剧团,深入浙东演出。他编剧并导演的《满城风雨》,展现日寇暴行,呼唤救亡图存,“效果轰动”。
1940年初,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得知刘保罗这位戏剧舞台上的抗战大将后,立即电令江北游击纵队将其护送到苏北抗日根据地,邀请他担任戏剧教员。
同年6月,刘保罗改编的《苦难中出生的孩子》在苏皖边区文化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演出。刘少奇看后赞赏地说:“你们很快搞出这些节目,很不错,有战斗作风。”
1941年2月,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以下简称“华中鲁艺”)在江苏盐城正式成立,刘少奇兼任院长,刘保罗任戏剧系主任。刘保罗连续编写导演了《一个打十个》《王玉凤》《月上柳梢头》等剧目,为新四军根据地的戏剧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敌戏剧必须活用自己的舞台,把戏剧当作真,融合演员和观众,让天时、地利、人和巧妙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刘保罗十分反对只喊打倒和拥护的口号式创作,主张要有吸引人的人物、故事和戏剧性。他的作品受到当时民众的热烈追捧,他的理念在戏剧界影响深远。
1941年3月15日,刘保罗率华中鲁艺实验剧团参加新兵团成立大会的慰问演出。在指导排练独幕话剧《一个打十个》时,演员用的道具步枪走火,子弹弹地后击中刘保罗脑部,不幸殉职。
34岁,这位以舞台为战场的文艺战士,最终在舞台上“谢幕”,为他的师生、战友和观众们留下无尽悲痛。
年轻的英魂远去了,红色的精神在传承。6月的青葱校园,绿树掩映,生机勃勃,江苏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们,一齐向刘保罗的纪念牌鞠躬致意,他们中很多人曾参加学校“小鲁艺宣讲团”,在舞台上讲述刘保罗和先烈们的故事,“我们很幸运,能传颂他的功绩,传承他的意志,让戏剧的魅力在新时代持续贡献独特的力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