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信仰

来源:智慧岳阳 发布时间:2025-07-05 10:23:28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小的红本本——《毛主席语录》,他教育我们的时候,永不变更的第一句话总是:“毛主席说的”。


在那段极其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思想就是父亲的信仰,那种信仰仿佛已融进他的血脉,刻进他的骨子里,激励着他不向命运低头,刻苦钻研,自学成才。



 

小时候,爷爷奶奶长期卧病在床,早早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的重担全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望着在床上痛苦呻吟的爷爷奶奶,父亲心急如焚。



七十年代的农村医疗水平比较落后,连吃饭都是一半红薯一半大米,更没有多余的钱送他们

去县城治病,请了几个乡村医生看了,也没有任何效果。





为了不像《父亲的病》里鲁迅留下对父亲的深深遗憾和愧疚,父亲决定自学成医。他跑到县新华书店买中医书籍,遍访当地名医,下跪拜师学技。


中医学里面有一门学科叫《医古文》,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父亲来说简直难于登天,父亲硬是拿着《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小时候我深夜醒来,常常看见父亲在灯下夜读。


功夫不负苦心人,父亲于1977年顺利考取《从业医师资格证》。顺利进入了乡卫生院工作。从医期间还发表了两篇医学论文。父亲退休后,一直帮乡亲们看病,学习也从未间断,在我们当地小有名气,收获很多感谢信和锦旗,不少患者幕名而来,驱车几百公里来乡下找他看病。




我和哥哥多次想把他接到城里去住,他硬是不肯。他说,人老了,不想成为孩子们的负担和拖累。


父母一直生活在乡下老宅,父亲给乡亲们看病,闲暇时光,老俩口种菜养鸡,倒也自得其乐。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父亲的信仰反而更加执着而坚定。退休后,他第一时间把党组织关系转到村里,按时参加村党组织民主生活会。村里修路,教育基金捐款,他总是第一个带头。每逢重阳节,他主动上门给村里的老人义诊,村民们都称他“大善人”。




今年七一前夕,父亲接到了镇党委的一个电话通知。


第二天,父亲早上六点钟就起床。


他拄着拐杖走了四公里路,提前二十分钟第一个赶到了镇政府三楼会议室。


父亲说,他79岁了,是一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来镇上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大会,他心潮澎湃,深感无上光荣。


正在布置会场的李愿龙副镇长感动得热泪盈眶,双手紧紧地握住了父亲的双手。

每一次逃离城市的喧嚣回到家乡的老屋,听着父亲的教诲,总能得到一次灵魂的升华和精神的洗礼。


每一次父亲都在村口送我回城,他那曾经扛起家庭重担的脊梁,如今在夕阳下弯成了一道厚重的弧线。父爱无声,车渐远,背影模糊,可父亲牵挂的目光,一直都在,随我而行。


其实,我很想当面对您说:“父亲,您的训斥和唠叼,我一点都不烦。您也不是我们的拖累和负担,您是我们的榜样和靠山,您的信仰永远是我前行的灯塔,并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者:李大卫


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
编审:易潺 张灵均
版权声明:
凡本平台注明“记者:XXX”的所有作品,均为本平台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岳阳广电全媒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平台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发布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李菡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