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这不是“斗鸡眼” 是 “内眦赘皮”

来源:智慧岳阳 发布时间:2025-07-02 16:52:18

岳阳广电全媒体7月2日讯(通讯员/余倩)“医生,您快瞧瞧我们家孩子,这‘斗鸡眼’也太明显了,别人总说不好看,这可咋办呀?” 在岳阳爱尔眼科医院综合眼病科门诊,一位满脸焦虑的妈妈拽着孩子冲进诊室,声音里满是担忧。副主任医师黄艾姣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睛 —— 黑眼珠明显靠近内眼角,内眼角处眼白几乎 “消失”,乍一看,确实和大家印象中的“斗鸡眼”(内斜视)如出一辙。但经过详细检查,真相令人意外:孩子并非内斜视,而是“内眦赘皮”在“作祟”。


 

“内眦赘皮”,也被称为 “蒙古褶”,这一眼部特征在东方人群中十分常见。它是内眦角前方的半月形皮肤皱襞,像一层天然的 “窗帘”,会遮挡部分眼白,从外观上看就如同 “斗鸡眼”。而真正的内斜视,是由于眼球肌肉功能失调,导致黑眼珠向内偏移,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发视功能障碍和弱视。


二者该如何区分?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部分内眦赘皮会随着孩子成长 “自动消失”。随着鼻梁逐渐发育隆起,赘皮会被拉伸,眼白也会慢慢显露。但内斜视无法自愈,若不及时干预,孩子可能出现歪头视物、眯眼等代偿动作,严重影响视觉发育和生活质量。


内眦赘皮多为先天发育形成,亚洲儿童尤为常见,且常为双侧对称出现。其皱褶通常起于上睑,呈新月状环绕内眼角至下睑,少数会从下睑向上延伸。家长可以试试这个小实验:轻轻捏起孩子鼻梁处的皮肤,内眦赘皮就会暂时“隐身”,这也是它与内斜视的重要鉴别点。不过需要注意,内眦赘皮可能合并上睑下垂、睑裂狭小等眼部问题,少数孩子还会出现泪阜发育不全。


 

面对内眦赘皮,家长不必过度焦虑。多数情况下,它只是外观上的小特点,无需特殊治疗。但如果出现倒睫刺激眼球、影响视力发育或反复引发炎症等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通过手术矫正。值得一提的是,手术时机也有讲究:若涉及功能性问题,建议尽早干预;若仅为改善外观,可等孩子面部发育基本稳定后(通常12-14岁左右)再考虑。


孩子的眼睛是观察世界的窗口,当发现眼部异常时,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才能避免因误判耽误治疗。别让“内眦赘皮”背了“斗鸡眼”的“锅”,科学认识,理性应对,守护孩子清晰明亮的视界。


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
编审:易潺 张灵均
版权声明:
凡本平台注明“记者:XXX”的所有作品,均为本平台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岳阳广电全媒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平台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发布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责任编辑:王炫懿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