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籍作家张雨晴的长篇报告文学《从湘江到刚果河》是一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聚焦中非友谊与湖湘精神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该书通过记录湖南人在非洲的奋斗故事,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中非合作的时代画卷,并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为读者理解中非关系提供鲜活的文学样本。
双河意象与叙事架构:地理空间的情感连接
《从湘江到刚果河》最显著的文学特征,在于其巧妙的空间架构——以湘江与刚果河这两条地理上相距遥远却在情感上紧密相连的河流作为核心意象。
湘江,作为湖湘文化的母亲河,承载着湖南人的精神血脉与文化基因;刚果河,非洲第二长河,象征着非洲大陆的生命力与无限潜能。作者通过这两条河流的并置与交织,构建了一个跨越地理阻隔、连接文化差异的叙事空间,使作品获得了独特的象征深度。
地理空间的文学转化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地理描述层面,而是将两条河流升华为文化符号和情感载体。湘江代表了湖南人的乡土情结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刚果河则成为非洲大陆接纳外来文化、与中国共建未来的开放姿态的象征。通过这种意象的勾连,作品成功地将物理距离转化为情感贴近,将地理差异转化为文化互补。
作品的叙事结构同样体现了精心设计。全书采用多线并行的方式,既有纵向的时间线索——记录湖南人在非洲的奋斗历程;又有横向的空间跳跃——在湖南与非洲多个国家之间自如切换。这种叙事方式既保持了报告文学应有的纪实性,又赋予了作品小说般的节奏感和可读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如书中描写的某位湖南企业家在刚果的创业故事,既是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缩影。
情感地图的绘制是这部作品的另一亮点。作者没有满足于表面的事实记录,而是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捕捉细微而真实的情感波动——湖南人在异国他乡的思乡之情,非洲伙伴对中国朋友的真诚接纳,文化碰撞带来的困惑与理解。这些情感脉络如同经纬线,编织出一幅立体而温暖的中非交流图景,使读者能够超越地理与文化的隔阂,感受到人类共通的喜怒哀乐。
人物群像与湖湘精神:小切口里的大格局
张雨晴在《从湘江到刚果河》中展现的人物刻画艺术是该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源泉。与许多宏大叙事不同,作者将镜头对准那些名不见经传却在中非交流一线默默奉献的普通湖南人。这种“小人物、小故事、小角度”的叙事切口,恰恰成就了作品的“大情怀、大格局、大视野”。
书中记录的湖南人群像丰富多彩:
有在刚果开设中医诊所的年轻医生,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用针灸和推拿赢得当地人的信任;有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工地挥汗如雨的技术工人,将中国标准和中国速度带入非洲大陆;还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帮助非洲农民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吃饭问题……这些人物或许不会被历史教科书记载,但正是他们的日常奋斗,构筑了中非友谊最坚实的基础。
张雨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湖南人在非洲的表现,无不体现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的湖湘文化精神。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地域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获得新的表达空间和实践场域。
作品对非洲人物的刻画同样值得称道。
与一些片面强调中国贡献的作品不同,《从湘江到刚果河》中的非洲角色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主体意识的合作伙伴。
书中描写的一位刚果本地员工学习中文后成为中刚交流桥梁的故事,以及一位南非商人如何将湖南辣椒酱引入非洲超市的案例,都生动体现了非洲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种平等的视角,正是“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文学体现。
人物关系的描写彰显作者的人文关怀,作者没有将中非交往简化为经济合作或政治互动,而是深入挖掘其中的人际情感。
书中记录的湖南师傅与非洲学徒之间的师徒情谊,中国医疗队与当地患者之间的医患信任,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友谊与爱情,都超越了功利考量,展现出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这些细腻的描写,使“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时代价值与政治意义:文学对“一带一路”的回应
《从湘江到刚果河》的出版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关键节点,这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文学本身的时代价值和政治意义。刚果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在致湘潭大学出版社的感谢信中特别指出,该作品“对中刚友谊和中非友好,以及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生动描述”,为加强两国关系做出了贡献。这种高度评价,罕见地印证了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政治影响。
作品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学诠释具有开创性意义。在此之前,关于这一国家战略的文学表达多以政策解读或宏观论述为主,缺乏具象化、人性化的艺术呈现。张雨晴通过纪实文学的方式,将“一带一路”从政治话语转化为生活故事,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填补了这一题材的创作空白,探索出了一条用文学讲述国家战略的有效路径。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背景下,这部作品的价值更加凸显。书中记录的许多案例,如湖南企业在非洲的工业园区建设、职业技术培训、医疗援助等项目,正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具体成果。
将这些实践以文学形式记录下来,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未来中非合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样本。作品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前夕被赠送给刚果驻华使馆,这一时机选择体现了出版方的政治敏锐性和文化外交意识。
作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样不容忽视。对于正在或即将准备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和个人而言,书中记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甚至对于普通读者,作品也能增进对非洲的了解。这种多重价值,正是优秀报告文学的特质所在。
总体而言,张雨晴的《从湘江到刚果河》以其深刻的时代洞察、鲜活的叙事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非友谊的典范之作。
这部作品也启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仅仅停留于政策宣传或成就展示,而要深入具体人物的生活世界,捕捉真实感人的细节和情感。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跨越地域的人文交流,显得尤为弥足珍贵。
(蒋士美 岳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