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时发现胃里长了“小肉疙瘩”——胃息肉,很多人会瞬间紧张:“这是肿瘤吗?”“会不会癌变?”

别慌!胃息肉其实很常见,但它是否危险,是否需要处理?今天带您科学认识胃息肉,守护胃部健康。
一、胃息肉:胃粘膜上的
“异常生长物”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隆起形成的“小肉球”,多在胃镜检查时被发现。它可能单发或多发,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关键点:
⭐️多数无症状:患者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部分可能癌变:需根据类型和大小评估风险。
二、胃息肉分几类?
哪些要警惕?
1️⃣胃底腺息肉(最常见):
📍特点:与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相关,多出现在胃底、胃体。
📍癌变风险:几乎无,但需关注数量和大小变化。
2️⃣增生性息肉:
📍特点: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直径通常<1cm。
📍癌变风险:极低(<1%),但需关注形态和大小变化。
2️⃣腺瘤性息肉(最危险):
📍特点:表面不平整常见于有家族遗传史或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
📍癌变风险:高达10%-30%,尤其是直径>2cm的息肉,需尽早切除并定期复查。
三、这些人群要当心!
🚨年龄>50岁
🚨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有胃癌或胃息肉家族史
🚨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饮酒人群

四、发现胃息肉,
必须切除吗?
不一定!需综合评估
⚠️观察随访:直径<0.5cm、无癌变特征的息肉,可定期复查胃镜(1-2年一次)。
⚠️及时切除:若息肉>0.5cm、表面糜烂、病理提示腺瘤性,建议内镜下微创切除(EMR/ESD)。

❗️划重点:
胃镜活检是判断息肉性质的金标准!切勿因“没有症状”而忽视复查。
五、预防胃息肉,
从日常做起
✅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及时就医,降低胃黏膜损伤风险。
✅饮食清淡:减少腌制、烧烤、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果。
✅戒烟限酒:酒精和烟草会刺激胃黏膜,增加息肉发生风险。
✅定期胃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做一次胃镜,高危人群缩短至1-2年。

六、关于胃息肉的
3个常见疑问

问题一:切除胃息肉后会复发吗?
可能!尤其是未改善生活方式或未根除幽门螺杆菌者。
问题二:胃息肉切除后多久能吃饭?
术后需禁食6-8小时,之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问题三: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腺瘤性息肉可能癌变,但早发现、早干预可有效阻断癌变进程。
胃息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和“不复查”。科学认知、规范治疗、定期随访,才能让这颗“小肉疙瘩”无处藏身!
如果您有胃部不适或体检异常,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也可联系市妇幼综合内科0730-8600760!胃肠健康不容忽视!
来源:岳阳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