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广电全媒体11月22日讯(通讯员/邓亚奇 邵靖然)今年以来,屈原管理区营田镇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抓“以工代赈”政策机遇,以“工”促就业、以“赈”济民生,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改善村基础设施,有效实现赈济与振兴的同频共振。
11月22日,在营田镇义南村以工代赈项目开工现场,二十余名工人正忙着进行项目施工前的除杂培土工作,大家配合默契,分工明确,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区发改局、营田镇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开工仪式,义南村两委、项目施工方、监理方及村民代表10余人参加。
“去往千秋片的这条毛路,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仅影响村民出行,还制约着农业发展,附近村民就业无计,纷纷出门务工。”65岁的义南村民老钟说道。
如何破题?结合义南村的区位优势、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在省、市、区发展改革部门的支持下,义南村成为了屈原管理区营田镇2025年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示范点。营田镇将严把程序、质量、安全、廉洁“四关”,把义南村打造为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示范样板。
推行“项目+劳务报酬”模式。据悉,屈原区营田镇2025年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23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田间道路改造5300米,整修排灌沟渠1300米。项目实施预计带动就业2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70余万元,极大激发了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赈”的作用。
推行“项目+公益岗位”模式。项目建成后,将针对困难群众设置公益性岗位2个,有效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质量,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度践行“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内涵。此外,该项目周边种植藠头30余亩、水稻1000余亩,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义南村农业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产品运输和村民出行的难题,预计为附近居民增收50万元,受益人口将超过4000人,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推行“项目+技能培训”模式。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的思路,项目启动后,营田镇将开展以工代赈劳动技能培训,预计有100余人分批次参与培训。采取“培训+上岗”方式,聘请当地的“老师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面对面、手把手地将瓦工、砼工、钢筋工、支模工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务工群众,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真正做到“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切实达成一个项目促一技之长的良好成效。
为发挥“赈”的效益,确保“赈”的作用,营田镇义南村成立了项目理事会,由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和片组邻“三长”等成员组成,负责监督项目施工管理、质量监督、财务管理等事项。严格落实“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施工队伍”原则,让村民自建、自管、自监,确保务工群众劳有所值、劳有所获。
产业兴,百姓富。营田镇将继续坚持把群众就业增收作为首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全力保障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好以工代赈惠民生、暖民心、保民收作用,推动“以工代赈”由“赈济”向“振兴”提档升级,确保项目“赈”的作用落到实处。
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
编审:易潺 张灵均
版权声明:
凡本平台注明“记者:XXX”的所有作品,均为本平台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岳阳广电全媒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平台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发布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