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才,1960年出生,中共党员,华容县三封寺镇莲花堰村柞树七组组长。当组长27年了,当地人都对他赞誉有加。特别是他孝顺老人、关爱亲属的感人事迹,十里八乡都知晓。
他三十年如一日赡养身患银屑病的嗣岳祖母、患病的岳父和年迈的父母等4位老人,直至老人们安然离世,无微不至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病的岳母,无怨无悔抚养舅侄和养女,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子和女儿一样悉心照看,直至成家立业。他还热心公益活动,自己出钱出工修建村级水泥公路和美丽屋场。他用担当与坚守书写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至亲至孝 超越人子之道
段德才的童年充满了辛酸,父亲很早离世,母亲为了生活改嫁,但新家庭同样贫困,无法抚养他。他年幼时被迫离开母亲,十几岁便在生产队的育秧室中生活,幸得乡亲们的慷慨援助,他才得以依靠“百家饭”成长。
1996年,84岁的寡居嗣岳祖母李冬秀的房子坍塌,无处可去,虽然段德才没有法定的赡养责任,但因岳父身体不佳无法承担责任,他不顾已有3个子女的负担,跟妻子易新梅商定把老人接到家里赡养。老人患有严重的银屑病,经过他们夫妻2年多的精心护理,痊愈了,让乡亲四邻引为神奇。2000年4月,老人无疾而终,段德才为老人举办了丧事,感动四邻,都来帮忙送葬,让老人体面地离开了人世。
段德才的岳父患肝癌,他用心照顾。岳父走后,岳母刘玉珍精神失常,医院发现她大小便失禁后通知家人将其接回家,但常年在外打工的儿子易军无法履行孝道。段德才又毫不犹豫地将失智失能的岳母接回家赡养。为了让岳母早日恢复正常,段德才坚持寻药问医。几年下来,年过花甲的他自己累病了,但岳母在亲情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下,不但大小便失禁得到了有效控制,就连病情也有了明显好转,现在能认人并能与之进行简单交流了。四邻感叹:“俗话说女婿半子,刘家婆好命,段德才就是她的亲儿子呀。”
大爱无疆 哺育外侄和遗孤
悲天悯人的胸怀,源于段德才自身童年的沧桑记忆,这使他对陷入困境的孩子们拥有无尽的怜悯。在1991年寒冬的一个黎明,睡梦中的段德才突然被门外的一阵婴儿啼哭声惊醒,只见自家台阶上,一个包裹在衣物中的婴儿在哭泣。一张纸条夹在衣物中,上面写着女婴的出生年月。邻居们闻声赶来,纷纷议论:“方圆十里都知道段队长爱做善事,最有爱心,肯定是送给他的。”段德才当时已有2个孩子,家里并不宽裕,弃婴父母的选择意图很明确,相信自己的女儿在段家能够得到善待。后经履行手续,段德才将女婴抱回家抚养,起名段传凤。尽管生活在贫困之中,段传凤在浓浓的亲情中成长,不仅完成了初中学业,还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2017年出嫁时,段传凤遵从父亲教诲,同意父亲不要男方彩礼,反而带了3万元陪嫁给男方。这种移风易俗之举,在当地成了佳话。
段德才妻弟易军,长年在外地打工谋生,儿子易亮3岁半来到段家,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抚养直至17岁高中毕业。易军因家庭困难,总共只给了段家5000元生活费,段德才不但从不开口讨要易亮的抚养及读书费用,反倒在易亮高中毕业后,花5000元送易亮去烹饪学校学厨师,另外,还送易军35000元,资助他建新房。如今易亮知恩图报,对待段德才比自己的爸爸还亲。
报恩乡亲 反哺家乡助振兴
在感恩的土壤中成长,段德才自幼在生产队育秧室生活,那段岁月里,主要靠乡邻们的关照。成年后的他,深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视乡人如家人,持续不断地回馈,无论是解困扶危还是公益事业,他慷慨解囊,毫无保留。在他看来,为大家办事就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快乐。自1995年段德才担任组长起,在村组公路、美丽屋场、堰塘水坝、农村绿化等建设中,共投入义工队伍500多支,捐资14000元。此外,他每年都自付电费,抽水灌塘,供周边10多户农户免费从自家塘中抽水灌溉。年复一年,大家觉得也应该分摊点,他总是笑言:“与小时候受到的关爱相比,那点电费算不得什么。”
榜样的力量如繁星照耀。莲花堰村因有了段德才这座道德灯塔,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敬老爱幼、互帮互助已经蔚然成风。近年来,莲花堰村先后获得“国家森林村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湖南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村场”“岳阳市文明村镇”等荣誉。段德才个人也荣获了华容县道德模范、岳阳市道德模范、“湖南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等荣誉称号,并入围第九届湖南省道德模范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