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广电全媒体讯(记者 李名虎 汨罗融媒 胡清)划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习俗。作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汨罗市积极传承和发扬端午文化,追随屈子足迹,赓续千年传承的历史文脉。
在汨罗,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习俗一直延续传承悠远流长。周细米老人出生在屈子祠镇,从小便跟着父母学习包粽子。成年后,每年端午,她都会和邻里街坊一道,制作具有汨罗特色的碱水牛角粽。
牛角粽的食材就两种,糯米和食用碱。糯米是本地产的“三粒寸”,糯性十足,米粒细长,因三厘米长而得名;食用碱则选取纯度高、质感细为佳。糯米与碱相遇搅拌至微黄,碱能使粽子剔透、糯而不烂。外面的粽叶是山林间摘取的新鲜箬[ruò]竹叶,清洗晾晒后卷一个三角,放入碱水泡制的糯米,用手压实,根据口味放入红枣、鲜肉、蛋黄等食物,再将粽叶封口后用丝线捆紧,一个形似牛角的粽子便制作完成。
汨罗屈子祠镇居民 周细米:我从2000年就开始包粽子,包了20多年了,我们端午节包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我们包的牛角粽一大部分丢到江里,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每逢端午节,汨罗的群众都会提上几个粽子,到汨罗江边,一边往江中抛粽子,一边口中呼唤着“屈老夫子”,这种民间自发的简单而庄重的形式一直传承到现在。为了纪念屈原,当地还将屈子祠扩建为现在的屈子文化园,不仅修缮保护好了屈子祠、独醒亭、天问檀等历史遗迹,当地还根据屈原的作品和端午习俗,在文化园内新建屈子书院,香草湖、纪念馆等景观景点,全方位地展现屈原团结求索的爱民爱国情怀。
汨罗市群众 吴怡靓 从小每到端午都会包粽子,为了纪念屈原,我认为我们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把屈原精神和屈子文化,更好地去传承他发扬他。
目前,汨罗市按照“一县一特色、一村一农产品牌”的发展思路,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布局,腾出更多的高效土地资源,鼓励农民种植糯稻和粽叶。汨罗粽子年产量近5000吨,从本土品牌转型成为全国品牌和四季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