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开放篇:用好江湖优势 走向大海远洋——湖南岳阳探索“与江共生”推动高质量发展调查

来源:智慧岳阳 发布时间:2023-04-28 16:49:42

③开放篇:用好江湖优势 走向大海远洋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俊、周楠、余春生


春日阳光洒在江面,站在岳阳城陵矶新港码头,只见巨大的集装箱被缓缓起吊,稳稳装到岸边的江海船上,再运往世界各地。


忙碌的港口,背后是加快发展的开放型经济。“2022年,岳阳市外贸进出口总值736.5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3%,进出口总值保持全省第2位。”岳阳市市长李挚介绍。

图为岳阳市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处的场景,远处为繁忙的城陵矶港。许理伟 摄


走出产业转型的阵痛,岳阳获得稳定发展。但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占得先机,岳阳需要更充分地用好江湖优势,走好开放道路,发掘新的增长极。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对岳阳的区位特点做了精要阐释。江湖交汇赋予的独特优势,让岳阳从古至今都是水路交通枢纽,既能通过长江上连西南、下抵沿海,进而联结世界,又能通过洞庭湖水系辐射湖南全省。


这一优势集中体现在城陵矶港。这座早在1899年就设关开埠的百年老港,位于洞庭湖与长江的交汇处,水面宽阔,不淤不堵,拥有11.9公里长江黄金深水岸线,是长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常年可供5000吨级的江海轮停靠作业,丰水期还能通航1万吨级船舶。

图为2023年4月12日拍摄的城陵矶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新华社记者陈振海 摄


如何用好这些优势,实现“跳出岳阳发展岳阳”,是对岳阳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考验。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城陵矶的发展明显偏慢。港口设备设施长期缺乏投入,老旧落后,自动化程度偏低;煤炭、铁矿石等货物露天堆积,污染问题突出;岸线开发无序,利益主体多,矛盾交织汇聚。“港区内曾有20多个小散码头,小船进出随意,还发生过撞船事故,航道不畅,影响大船进出港,客商说城陵矶港像个乡下菜市场。”城陵矶新港区党工委书记李建华感慨,岳阳进出口额一度在省内排名倒数第四,利用外资水平较低,属于“拿着金饭碗讨饭”。


2018年,城陵矶关停拆除小散码头,集中优势做强大港口,并斥资4.1亿元实施了城陵矶老港提质改造工程,其中包括建起日后成为“网红”的全封闭“胶囊”形散货大棚。水、公、铁、空多式联运也建立起来并得到持续完善。

拼版照片:上图为岳阳城陵矶港提质改造前(2010年8月19日摄);下图为岳阳城陵矶港环保提质改造后(2020年4月14日摄)。


国家的政策加持也不断强化。2022年12月,随着海关总署对城陵矶进境原木指定监管场地(B类)验收通过,岳阳正式迈入“三区一港五口岸”时代。拥有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中国(岳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启运退税港,平行汽车、肉类、粮食、水果、木材进口指定口岸等9个国家级开放平台。


“政策效应很强,2020年9月24日岳阳自贸片区揭牌当天,即有总投资222亿元的16个项目签约。”李建华告诉记者。


基础不断夯实后,在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为60.06万标箱的基础上,湖南省委给岳阳提出“城陵矶港2022年集装箱量要突破百万标箱”的目标。


这被外界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肩扛重担,岳阳围绕降本增效、通道建设、货源拓展等开始攻坚,一方面,大幅提升港口作业能力、运力,仅集装箱作业线就从3条增加至7条,且24小时不间断作业。随着城陵矶松阳湖铁路专用线全线正式通车运营,以“铁水联运”为途径,岳阳联通18个省区市,打通了“一带一路”中部通道。另一方面,通过推进13个港口之间的合作,引导航运物流企业成功将东北、湖北、重庆以及省内货物在城陵矶“水水中转”,通过铁水多式联运,结合口岸物流奖补政策,把大量陆运货物转移到长江通道,持续拓展货源。

图为2023年4月12日拍摄的城陵矶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和多式联运物流园。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2022年12月28日9时,随着一个集装箱从“天益08”号班轮被吊装到汽车上,原来被认为难以企及的目标宣告实现。城陵矶港也成为继重庆港、武汉港之后,长江中上游第三个“百万标箱大港”。


“集装箱吞吐量的具体指标,不仅衡量一个港口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更是一个地区外向型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参考。”城陵矶新港区管委会主任钱丹青介绍。


从江湖奔向海洋,岳阳市进出口总额持续攀升,外贸“朋友圈”扩大到176个国家和地区。

责任编辑:胡菁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