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出现“白肺”?官方回应

来源:智慧岳阳 发布时间:2022-12-28 08:50:33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降为“乙类乙管”。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图片

“乙类乙管”绝不是放开不管

重点是服务和保障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开不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
图片
据悉,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米锋表示,实施“乙类乙管”,是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工作等基础上作出的防控策略调整,是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主动作为,是为了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据介绍,实施“乙类乙管”,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

米锋强调,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开不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要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准备,着力做好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特别是强化老年人疫苗接种和健康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
米锋还表示,实施“乙类乙管”,仍然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要继续坚持近三年来养成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始终做好个人防护。

调整为“乙类乙管”后

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措施主要有这些不同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现行法定传染病病种共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乙类传染病中,对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依法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乙类甲管”。
图片
2020年1月,基于当时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实施“乙类甲管”。当前,根据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形势变化,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调整后,在防控措施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
滑动看完整内容↓
一是在传染源发现方面,“乙类甲管”时,主要通过风险职业人群“应检尽检”、风险区域全员核酸筛查等方式发现感染者。实施“乙类乙管”后,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就诊、居民自我健康监测、重点人群检测等方式发现感染者。各地要保证社区保留足够数量的便民核酸检测点,保证零售药店、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充足供应抗原检测试剂,有效满足居民检测需求。


二是在传染源管理方面,“乙类甲管”时,对发现的感染者和未排除的疑似病例实行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观察。实施“乙类乙管”以后,对于发现的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可自愿选择居家健康管理。


三是在社会面防控方面,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社会面防控措施将更多集中在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取消或减少对其他场所机构和人员活动的限制,尽量减少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比如除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特殊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对跨区域人员开展落地检、不再对外溢风险人员开展跨区域协查;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采取高风险区“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等相应的风险区域管控措施。


四是在国境卫生检疫方面,“乙类乙管”后,对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来华人员按海关要求填写健康申明卡,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人员可直接进入社会面。对入境物品不再采取预防性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不再进行抽样检测。


中疾控:要公布住院、重症、危重症数以及累计死亡数

不再区分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


会上,有媒体提到,前一段时间,部分公众对当前公布的疫情数据提出了质疑,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也作出了解释。
随着新冠调整为“乙类乙管”后,是否还会每日发布疫情数据?新冠疫情监测、数据收集、报告和发布要求和“乙类甲管”时有什么不同?对此,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介绍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疾病监测、报告以及对外发布的调整建议。
据悉,一是调整公布的内容,要公布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数、危重症数以及累计死亡病例数。删除既往密切接触者的报告情况。不再区分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

二是对公布的频次做调整,中疾控将根据情况动态调整,最终回归到乙类传染病每月公布一次。

三是公布平台由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心网站定期公布。监测内容上,由传染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为主,调整为病例报告、核酸和抗原检测、哨点医院监测以及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监测,特别是病毒株变异情况等综合监测。

为何有人出现“白肺” ?专家回应


会上有媒体提问称,从近期公众的反映情况看,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现了肺炎或者CT出现白肺现象,有网友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跟感染了原始毒株或者接种疫苗有关系。请问形成白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奥密克戎是否会导致白肺现象?
针对相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首先可以明确回答现在出现的所谓的“白肺”,与武汉当时的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是没有关系的,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


图片


她表示,“白肺”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个口语化的描述。“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肺部是由肺泡来组成的,肺泡里边是充满了空气的,进行CT或者是X线检查的时候,射线穿过肺泡的时候,它的影像表现应该是黑色的区域,但是当肺泡里边出现炎症和感染有渗出液和炎性细胞的时候,肺泡就被这些渗出液或者炎性细胞所填充,射线就穿不透,在影像学的表现上就出现了白色的区域,白色区域反映出来的是渗出物的影像学的表现,并不是说肺脏的组织和实体变成了白色。”


焦雅辉表示,随着渗出液的吸收、炎症的消退,“白肺”的表现也会逐渐消退,就是说肺部的影像学表现会回到正常的黑色区域,而且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都叫“白肺”,“白肺”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比较严重的肺炎表现。


那么这一类的患者在临床上,尤其在现在的这一波疫情当中,主要是高龄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但是这样的患者出现白肺这样严重的情况占比是非常低的。


焦雅辉说,注意到现在网络上大家说的“白肺”,有的不是真正的“白肺”,有的也没有达到一个很严重的程度。多个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严重的时候都可以出现白肺的这样的一个影像学的表现。在治疗上来讲,现在是有成熟的专家共识和治疗的方案,经过治疗,“白肺”的患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可以好转的。

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资源已接近临界值

需要进一步扩充重症床位的资源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会上通报,在床位资源方面,我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总床位数是561.6万张,近期床位使用率在60%左右浮动。截止到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的床位总数是18.1万张,也就是10万人有12.8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床位数是13.34万张,可转换ICU的床位是10.48万张,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症床位的使用率平均是在50%左右波动,全国重症床位资源总体来看是充足的。
目前,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的资源已经接近临界值,需要进一步扩充重症床位的资源,或者是加快重症床位的周转。
在重症抢救的设备方面,截止到12月25日,我们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6.7万个,床旁血滤机(CRRT)是2.4万台,体外肺膜氧合仪(ECMO)2600余台,有创呼吸机13.1万台,无创呼吸机15.7万台,监护仪109万台,高流量吸氧仪5.8万台,
总体来看,目前国家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重症患者的需求,我们也将根据疫情发展的情况继续加强监测,同时我们也要求区域协同支援,根据每个地方疫情发展不同的阶段,根据需求及时统筹调配全国的重症资源,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

来源: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HH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