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期节目的求助人叫田念胜,1954年出生,来自湖南省岳阳市。今天,他来完成一个特殊的心愿!
田念胜的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还参加过湘西地区的剿匪。田念胜听着父亲当兵的故事长大,从小他就很崇拜军人,也有一个当兵的梦想。
1978年,24岁的他如愿参军入伍。到部队一个多月后,他们接到通知,这支部队要前往巴基斯坦,参与修筑喀喇昆仑公路。
早在1965年,中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决定修建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喀喇昆仑公路,这条公路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到巴基斯坦塔科特。巴基斯坦因地势险峻,工程进度缓慢。经过两国政府协商,中国政府决定从1978年开始,派遣筑路人员去往巴基斯坦帮助筑路。
图为喀喇昆仑公路修建时的照片
1978年5月,田念胜和战友们出发了,历时6天,他们来到了红其拉甫边防站。看到中巴边境的七号界碑,他们都非常激动。年轻的他们,在离开边境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激情。
到了工程所在营地,那里寒风刺骨,只有终年冰封的雪原和悬崖峭壁。虽然环境恶劣异常,但在连绵千里、终年积雪的大山深处,田念胜和战友们在悬崖峭壁下安营扎寨,斗严寒,战酷暑,爬冰卧雪,不畏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半年后,田念胜成为了部队里的一名电影放映员,为了给大家放电影,他常年奔波在喀喇昆仑公路上,跑遍了公路沿线每个连队,熟悉这里的每一座桥梁,也记下了每一个战士看到他的笑容。

图为求助人田念胜
(二)
有一次,田念胜去一个营地放电影。突然,连长递给他一张照片,让他对照这张照片画一张大的遗像出来,田念胜看到了照片背后的名字——朱法安。
田念胜了解到,战友朱法安也是湖南人,他特别能吃苦,即使感冒严重也不休息,扎根在施工的一线。
但没想到,朱法安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已经转为肺水肿,最后抢救无效去世。
听到战友朱法安去世的消息,田念胜很心痛,也为战友的坚持和英勇感到骄傲。于是,他为朱法安画了一张遗像,并和其他战友将朱法安安葬了。
半年后的一天,田念胜所在的连队要炸开一座悬崖峭壁,打通两百米的新路基,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的战友钱良应被掉落的石头砸中,不幸牺牲。
田念胜为战友钱良应画了遗像,他一方面为战友的牺牲感到惋惜,一方面也对战友十分敬佩,正是他们迎难而上,永不退缩,才能保证这条公路顺利施工。
1979年11月,田念胜和战友接到回国的通知。
这一刻,田念胜为自己和战友共同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而深感自豪,同时,他也放不下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
于是他去了一趟位于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找到了朱法安与钱良应的墓地,与他们告别。
同时,在这个陵园里,田念胜看到了其他86位牺牲战友的名字,他们都是为修筑这条公路而牺牲的战友。田念胜面对着陵园里的墓碑,向战友们一一敬礼!
多年来,田念胜很惦念这些战友的家人,于是他开始帮助这些牺牲的战友寻找亲人。
在多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努力下,田念胜先后前往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河南等地,找到了二十多位战友的家人,但是仍有一部分战友的家人没有找到。
图为求助人田念胜
四十多年过去了,虽然这些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已变得模糊,但是他们留下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田念胜通过这次寻找,让更多长眠异国他乡的战友们能够魂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