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传统医药日话中医


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作为中国的传统医药——中医药,倍受国人和世人的瞩目。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但放眼全球,其他各国的传统医学都不能得到各国主流医学、政府或民众的认可,因为他们的传统医学都没有系统的基础理论,只能作为医学中自然疗法的一部分。而我们中医药则不同,中医药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创立了以辨证论治为标志的诊疗技术体系。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养生保健和康复领域等,均具有客观公认的临床疗效。中医药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昌盛、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再一次将全世界对中医药的科学性、有效性的认同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们党和国家对中医药更是高度重视,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协调发展”的卫生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讲话精神,为我们中医药学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医本身是一门医学,是一门诊疗技术,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任何医药学不可复制、替代的特色。
中医和西医是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是解剖学为基础,重视的是器官、器质,而中医重视的是功能;中医强调整体观,西医注重微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中医药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整体。人类应当主动与大自然的阴晴、寒暑相适应,顺应四时来养生。例如,中医学中的“运气学说”就是预测自然界运气的变化,预测它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就可以推断人的疾病变化,并指导我们临床中具体治疗用药;二是把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命活动视为一个整体。人体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形成了五脏生理系统,中医治病必须在这个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绝不是只注重局部,注重微观。同时在治病中讲究整体内的阴阳平衡,相生相克。
中医看病的精髓就是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望闻问切是中医看病的主要手段,四诊缺一不可,只有四诊合参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为我们辨证提供精准的一手资料,为治疗准确做好保证。中医绝不是按照西医的检验单、报告单去看病。那些东西对中医有一定的作用,只是参考、借鉴而已,是我们望闻问切的一个补充。中医辨证论治一定是理、法、方、药四点俱备,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基本步骤。例如,一个普通的感冒病中西医治疗就有很大区别,我们都要求病人多饮水、休息。西医主要是给予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中医治感冒,首先要分清风寒、风热、夹湿、夹暑、夹燥、气虚,这是常见的六种感冒,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方剂,并不是那么一味药几味药解决问题。中医治病一定是整体辨证,绝不是对症治疗。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效果更好。中医注重整体观念,擅长辨证论治,对慢性的疾病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慢性疾病有相当好的效果。各种大病后出现的乏力、厌食、盗汗、失眠等体虚的病人,各种肿瘤病人在手术和放化疗之后合理使用中医治疗可促进身体的恢复,提高免疫力,延长生存期。妇科疾病:月经病、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疾病等妇科疾病,各种功能性疾病,自觉有身体不适但各种理化检查指标正常等问题,也适合看中医。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的主流医学之一,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我们应为拥有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为自己的健康服务感受骄傲自豪。


来源:岳阳市中医医院